2014年11月18日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星際效應(Interstellar)>觀後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蝙蝠俠系列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黑暗力量的深層敘述,不過黑暗並不僅存在於反派角色中,代表正義的蝙蝠俠的行為同樣由某種黑暗力量所驅動,因此蝙蝠俠與小丑其實是一體兩面的,燭照出相同的黑暗心靈。在他的新片<星際效應>克里斯多福諾蘭以類似對比角色來映射另一種人類本能的感情,不過這一次他要描寫的情緒是「愛」,一個永恆的力量。

2014年11月17日

「反叛世代」的未來眺望:<末世男女>讀後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小說總是給我一種慧黠的感覺,這或許得力於她流暢的小說語言、無懈可擊的敘事形式,這也讓她的小說成為現代主義式的美學極致。而這種慧黠到了<末世男女>則意外塑造出某種清冷的悲愴感,這種無名的悲愴感在小說勾勒的末日世界裡成了突兀而巨大的反差荒謬。

2014年11月3日

尋找現代世界的起源:<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讀後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1028日的演說中說:「演化論、大霹靂理論都是真實的,而上帝並不是拿著魔杖的魔法師。」方濟各雖是少見的開明教宗,不過教宗的宣示可以視為教廷的最新表態,意味了天主教對於物質性世界的最新妥協。因為在一個「現代性」的世界裡,天主教也必須調整自己。如果時間回到數百年前當西方世界還在獵捕、燒殺異端的時代,這是完全無法想像的。而西方世界是如何從神學統治的年代走進現代性世界?現代性的發韌無疑是文藝復興,而歐洲人如何開啟他們的文藝復興?歐洲文明有兩個重要傳統,一個是代表心性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另一個是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文明的理性主義。在漫長的中古世紀當基督教神學主宰西方世界之時,古希臘文明裡的理性主義、物質主義被束縛在宗教籬圍之內,形成某種禁忌,不過某些人仍斷續朝向上古去索求這些理性主義的思想起源,不過人們如何在神學羅網裡找到遙遠過去的人文力量?這一切很可能起源於一部上古詩歌—<物性論>—的重新出土面世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正是描寫這部上古詩歌如何在沉睡千年以後再度回到人間。

2014年10月17日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讀後心得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則演化自匱乏的昨日世界,這在今日世界卻成為某種致病的誘惑。不過即使是農業也遠離了想像中田園詩模樣,今日農業為了餵飽數十億人口,逐步發展出企業化、單一化、規模化的工業量產模式,這樣的農工體系以某種複雜、綿長的生產、消費鏈串起人們的餐桌,而在串起無數家庭的餐桌的同時,這個農工體系也同時正製造著生態、健康等的災難。

2014年9月30日

尋找生命的印記:<愛瑪(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讀後

西方文明有兩個重要傳統,一個是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文化的理性主義傳統,另一個則是由基督教信仰所構成的心性世界。兩者交織而成西方文明。理性主義構築出物質性的世界,基督教強調原罪與救贖的心性傳統則在漫長中世紀撫慰了人們的心,不過這兩個傳統從來不是平行線,偶而總有人會去挑戰教會對於萬物萬事的詮釋,即使在基督教會全面主宰歐洲世界的時候,理性主義也像一道微光,幽微綻放,而兩者終將碰撞,最終改變我們的世界。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小說<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的時代背景即是這個碰撞時刻,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割裂世界的時代。<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中譯書名為<愛瑪>,愛瑪是小說女主角的名字,不過原著書名更能點出全書的旨趣,畢竟這本小說不僅是在描寫一個十九世紀豪門女子一生故事而已。而更是關於19世紀的理性心靈探索生命過程的故事。

2014年8月26日

以冷血書寫非虛構小說:楚門.卡波提的<冷血>讀後

楚門.卡波提的<冷血>既是小說也是報導文學。它的敘事形式符合長篇小說的定義,不過它的內容卻完全沒有虛構成分,因此就此點而言它又是一部報導文學。這部空前的作品完整記錄了1959年發生於美國南方小鎮的一件滅門血案。卡波提親身走訪包括受害人親屬、鄰居、朋友、刑案偵辦人、法官以及最重要的兩名兇手等事件相關人,而卡波堤不僅在重現事件始末而已,他甚至直訪兇手的心靈核心,探究事件緣由,如果說短篇小說是巫士的水晶球,燭照無邊的幻想與夢境,那長篇小說就像探索人類靈魂的深邃隧道,通向無盡的過去與未來。而<冷血>已探進了人類靈魂深邃隧道的最暗處,讓我們直視了「無目的邪惡」的暴力本質。

2014年8月19日

裙帶資本主義的年代:<財閥:有錢人如何利用國家賺錢並阻止其他人翻身> 讀後

工業革命的發生代表了人類開始有能力大量生產同質性商品,這個新的生產模式也創造出新的消費模式,新市場與新階級於焉出現。早期資本主義一方面解放農村的過剩人力,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榨取形式。人們同時擁有了上昇的希望與永恆沉淪的絕望。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掌握生產工具的資本主晉升為這個時代的權貴階級。這就是<財閥:有錢人如何利用國家賺錢並阻止其他人翻身>一書所說的第一鍍金時代。

2014年8月5日

獨裁者的阿基里斯之腱:<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讀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整個世界似乎朝向自由化的面向前進,依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統計,在1980年代被認定為「自由」的國家約莫50個,到了1990年代增加到約70個,到了這個世紀則已超過90個。從這些數據來看,福山所說的自由民主制將成為「歷史的終結」似乎是正確的。不過21世紀是個巨變中的世界,包括經濟的巨變、科技的巨變等,這些巨變改變了國家、社會運作的某些面貌,讓世界變得更為複雜。雖然許多國家邁向自由之路,不過有些國家則朝著反向之路而去,甚至在某些國家出現了新的獨裁形式,這些獨裁新形式不再如同上世紀的老派獨裁者僅僅依賴洗腦、恐嚇、鎮壓與秘密警察來控制人民、維繫統治,新型態的獨裁者不再封閉自守,斷絕與世界的聯繫,他們可能如同正常國家般建立起完整法規制度,在全球化時代與其他國家頻繁往來,發展經濟,甚至某些獨裁者還可能是經由民選所產生。不過無論新舊獨裁者,他們的差別僅在手段與策略,其本質則無二致,<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一書分析、報導這些新型獨裁者進化的策略與手法,以及面對這些新型獨裁者時當地人民如何與之對抗。

2014年7月24日

人類想像力的邊境:<夢的科學:解析睡眠中的大腦>讀後

夢是人類想像力最遠的邊境,我們的大腦在夜裡排演的一幕幕戲。自古以來「夢」就讓人們著迷不已,它是無數文學、藝術彩繪的主題,人們歌詠之、探尋之。而迷離的夢境則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因此夢也被賦予著神秘色彩。到了佛洛依德則認為夢是人類潛意識的象徵,意識底層的幽微所在,每個夢都有意義,這個理論到了極致時,解夢卻成了類似觀看水晶球般的活動。佛洛依德之後由於腦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逐漸揭開「夢」的神秘面紗。<夢的科學:解析睡眠中的大腦>一書即是介紹關於「夢」的科學的研究與發現。

2014年7月17日

看的見與看不見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讀後

我們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裡,人們從觀察這個世界開始,逐漸發現各種物理的、化學的規則,而且這些物理的、化學的運作原理能夠解釋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如果我們把觀察的重心移到生物身上,我們會發現生物體依然遵循各種物質性的準則。如果更進一步觀察我們的意識,現在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逐漸證明人類意識也是遵循這世界的物質性原則,我們所思所想都是一連串電化學反應的結果,自由意識也不例外。雖然我們總會感到可能有一個超然的自我存在。像這樣意識到了「我」的存在其實也是演化的結果,只是某部分大腦皮質層的生化反應現象。而這樣的自我意識真正掌控我們全部的生命過程嗎?或者說,我們深思熟慮的任何決策,都是理性之「我」的謹慎決定?

2014年7月4日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怒月>讀後


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是與艾西莫夫(Isaac Asimov)齊名的科幻小說大家,<怒月>則是他在上世紀60年代所發表的經典作品,據稱也是他的最佳作品。這部描寫人類殖民月球的科幻小說,發表之時人類甚至都尚未正式登陸月球。小說主要描寫2075年人類已於露娜(月球)建立殖民地,露娜殖民地主要被當成泰拉(地球)罪犯的流放地,小說的部分情節取材於1718世紀英國北美殖民地、澳洲殖民地的某些歷史。2075年的露娜醞釀脫離泰拉(地球)獨立,建立一個純粹的自由主義國度,不過露娜(月球)缺乏資源、毫無武裝,人口數也遠遠不及泰拉母國,因此露娜如何獨立建國?要如何凝聚殖民地人民獨立的共識?如何組建地下反抗組織?如何引爆抗爭?如何以弱抗強?甚至如何爭取泰拉輿情的同情?革命畢竟不是請客吃飯般簡單,也不是單憑浪漫激情就能成事,海萊因完整構想了這一切的革命實踐過程。也許可以戲稱<怒月>是一本革命教戰守則。

2014年6月14日

會計的前世與今生:<記帳遊戲:會計制度如何建立當代金融系統,又如何毀滅這個星球> 讀後心得

對於會計史或是有關於會計起源的答案即使是修習過會計的人恐怕也不甚了了,因為對於這門折磨過所有商、管科系學生的學科,慘遭它荼毒過的人們只會希望它從來不曾被發明過,不會想知道關於它的來源。不幸的是它已被發明出來,並且以複雜無比的形式君臨這個世界,最終會計建立起它的國,並在它的國裡號令普世的企業必須說著她的語言…。

2014年6月9日

編織歷史的裁縫師:時間裁縫師讀後

1936年開始的西班牙內戰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內戰而已,它同時是二戰的前哨戰,也是一場意識形態的大對決,左右兩翼國際勢力以西班牙為戰場掀起的一場漫天烽火。1939年佛朗哥領導的法西斯民族主義軍隊取得最後勝利,結束內戰,西班牙第二共和被推翻,自此開始佛朗哥漫長的獨裁統治。基於意識形態佛朗哥政權雖是軸心國的同盟國,不過西班牙並未實質參與二戰,甚至到了二戰末期立場逐漸傾向同盟國。1975年佛朗哥去世,他指定的繼承人,原波旁王室的胡安卡洛斯就任西班牙國王後實施君主立憲,開啟了民主改革,結束了近40年漫長的獨裁統治。我們今日或許無法想像西班牙在上世紀還是一個獨裁國家,這些歷史的軌跡、時代的細節正逐漸淡去,西班牙作家瑪麗亞.杜埃尼亞斯(Maria Duenas)的<時間裁縫師>以傳奇的形式重新編織這段歷史,描寫一個年輕女裁縫師,如何因緣際會穿梭在歷史現場,重現那個時代的狂亂與激情。

2014年6月5日

想像末日:預見末日的女孩 讀後心得


看見未來可能是人們的渴望之一。不過如果人們能夠看見未來其實就彷彿揭開了潘朵拉之盒,未來將成為無可改變的窒息宿命,隨著時間流過不斷朝人們逼近,無可閃避。在<預見末日的女孩>裡的敘事者是一個因車禍而癱瘓的心理治療師,為了展開新生活她前往一個專們收容青少年病患的精神病院任職,在這裡她第一個案子是一個暴力、乖戾的少女,這名少女因殘酷殺害自己的母親而接受感化治療。不過少女卻以尖酸、偏執的譫語告訴敘事者她在接受電療的過程裡得到看見未來的能力,她能夠預見未來的災難幻象。少女預見的災難不斷成真,地震、死亡,各式夢魘,最後少女聲稱她看見了末日。

2014年5月12日

當網路有了意識:羅伯特索耶的WWW三部曲(甦醒、注視、驚奇)



人類的心智是什麼?科學上要解釋心智,首先面臨的昰定義何為心智的問題。我們可以定義心智或自我意識昰一種自我感知的能力。不過除了人類以外某些動物其實也具備類似能力,例如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大猩猩等。當代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發展已肯定心智、意識這樣的現象是物質性的結果,而人類的自我意識能力與其他動物的不同點在於人類會基於自我生命過程的經驗把自我定義在某種文化、社會的現象脈絡中,因此這樣的自我有時會是抽象的,我們因此很容易會認為這種感知能力是精神性,而忽視它物質性的本質。而這樣的自我意識是如何演化出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傑尼斯寫過一本奇特的書<兩室制心靈解體時的意識起源>,這本書認為在過去人類本性昰一分為二的,一個管理者稱為神,另一個追隨者是人,這兩者皆無自我意識,傑尼斯認為意識是社會、語言的產物,在心靈自我覺察到之前,兩個人類心靈都是無意識的,只有當它自我覺察到,它才驀然有了意識。而類似人類這樣的自我意識是否可能再度演化出來?

2014年5月6日

創世紀的殘酷伊甸園:<洪荒年代>讀後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洪荒年代>描寫在未來由「公司」科技統治的世界裡,一個名為園丁會的宗教團體,他們預言世界最後將遭遇無水之洪的侵襲,無水之洪將摧毀人間。因此他們創造出他們的諾亞方舟—「屋頂上的伊甸園」,然後等待最後審判的到來。某一天無水之洪驀然來襲,此時死亡掃過人間,世界回到創世紀之時,伊甸園再現。不過當人間律法、契約崩毀後的伊甸園卻是殘酷的,充滿原始與暴力,創世紀的伊甸園並非樂園而是一個野性世界。

2014年5月4日

一本導覽佛羅倫斯的藝術與建築的小說:丹布朗的<地獄>

佛羅倫斯是個藝術之都,建築的城市,文藝復興的核心地帶。如果要到佛羅倫斯不妨帶著丹.布朗<地獄>的故事同行,我們可以沿著小說主角的發現之旅,走一趟「神曲之路」。穿越巍峨的羅馬門後,首先來到波波利花園,一座雄偉的義大利庭園,它的前花園正對著碧堤宮,隨後可以走進碧堤宮然後信步穿越瓦薩里走廊就來到了老皇宮,五百人大廳是老皇宮最壯觀的房間,見證了中世紀的政治家族的野心。然後再走回佛羅倫斯的街頭,因為即將開啟天堂之門,進入聖喬凡尼洗禮堂,而在這洗禮堂裡將揭開小說死亡面具的秘密。

2014年4月24日

物種大交換構成的全球化世界:1493 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 讀後


在約三億年前地球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世界,當時所有的陸塊都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超級陸塊,盤古大陸,這個超級陸塊後來逐漸分裂,到了約一億兩千萬年前,地球陸塊分佈逐漸分裂成今日的模樣。新、舊大陸為大洋阻絕,陸塊上的物種基本上各自孤立發展了數千萬年,極少交流。一直到1493年哥倫布從美洲踉蹌返回西班牙,並帶回美洲大陸的奇特物種,預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降臨,一個新的、由人類操縱的全球化世界誕生。

2014年3月17日

亞洲的反帝征途:<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讀後


拉大時間尺度觀察人類歷史,歷史上大多數時間裡東方是領先西方的,這個狀態一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才逐漸被扭轉,從此時開始整個歷史發展開始朝西方傾斜,到了19世紀整個東方世界已淪為西方強權刀俎下的魚肉,無論是中國、印度或奧圖曼帝國皆然。不過1905年日本海軍在對馬海戰徹底擊潰歐洲強權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後,卻宣告了一個歷史轉折點的降臨,因為當一個被不平等條約所束縛的東方國家擊敗了西方強權,也意味著其他東方世界可能擺脫西方帝國主義的桎梏而再度崛起。

2014年3月1日

回溯人類文明的本質:<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 讀後心得

賈德戴蒙的新作昨日世界>與他過去作品如<第三種猩猩>、<槍砲、病菌與鋼鐵>及<大崩壞>等相比「平凡」許多。<第三種猩猩>從演化角度探索人類過去與未來,<槍砲、病菌與鋼鐵>提出的地理決定論有效解釋了人類文明興衰之謎,<大崩則像是警世箴言,從過去探索我們可能的未來。這三本都氣勢磅礡,盈滿著知識的厚實。而<昨日世界>彷彿只是一個人類學者的田野見聞回憶錄,一本老式老派的民族誌,作者在多年以後娓娓述說著新幾內亞的往事。或許懾於作者前幾本作品的名氣,尤其<槍砲、病菌與鋼鐵>幾乎會被列入20世紀經典。因此初讀<昨日世界>難免詫異該書的「平凡」。不過如果把該書與作者過去的著作連結起來,讀者還是可以理解作者企圖心所在,<昨日世界>還是承緒了賈德戴蒙多年來的關懷核心,即從演化的角度思考人類的文明。雖然作者並未在這本新書提出任何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與見解。不過如果從田野見聞回憶錄的角度來讀這本書,書中所描述的「昨日世界」的細節還是極為生動的。

2014年2月8日

從共和走向帝國?:誰控制了總開關 讀後心得

我們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開啟瀏覽器進入首頁。首頁也許是Google,也許是Yahoo,不過我們並不會在這裡停留太久,我們只是「Google」一下。輸入關鍵字,搜尋目標,我們即離開首頁,前往我們的目的地。無論是新聞、影音、資料蒐集、社群資訊等,我們從網路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同時也不斷貢獻我們所能貢獻的,這即是今日網路的生態。今日網路彷彿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資訊自由,我們有選擇,同時也可以選擇,而這樣的選擇的自由太像是理所當然,不容剝奪,也不容易想像有一天我們可能失去這樣的自由。不過《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告訴我們,這樣的自由並不是天賦人權,其實他有一天可能會失去。

2014年2月3日

共病時代 讀後


如果曾經看過<豪斯醫生>這樣的疾病偵探劇,對於劇中出現、遠在我們想像之外的各式疑難雜症,我們會發現某些疾病即使是現代醫學也還無法給予肯定的解讀。不過對於這些疾病人類或許可以從透過觀察我們身邊的動物、野地的物種著手,而得到更多的線索。畢竟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最後都可以上溯到同一個起源,而演化這個歷史過程在我們身上烙印了無數屬不清的我們遠祖的特徵,這些特徵在我們身上,也在其他物種身上,所以我們與其他生物可能罹患相同或類似疾病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從觀察動物的疾病著手,進而歸納分析出與人類相同或近似的疾病,透過動物們的生活更貼近演化現場的角度,或許人類會更容易瞭解這些疾病的全貌。

2014年1月25日

多重觀點的自白:我的名字叫紅

「我的名字叫紅」主要是敘述發生於鄂圖曼帝都伊斯坦堡的一個謀殺案件。在16世紀末,帝國的蘇丹秘密委託他的宮廷細密畫家們準備製作ㄧ本偉大的書籍,用來讚揚蘇丹的生活與帝國的偉大。四位當時最傑出的細密畫家受邀進行這個工作。不過由於蘇丹期待這本書以法蘭西風格完成他的個人肖像,這違反了伊斯蘭教義,因此整個制作工作都必須在秘密中進行。不過此時一個負責鑲飾金箔的畫家遇害,隨後主導整個畫冊工作的負責人恩尼須帖也遇害,而兇手可能是參與工作的其他畫家。流浪異鄉多年的恩尼須帖的姪子此時回到伊斯坦堡卻陰錯陽差受命必須找出兇手,而他只能透過訪談這些畫家,然後再從他們的美學理念來推敲出誰是兇手。

2014年1月23日

沒有英雄的反恐戰爭:關於 Homeland (反恐危機 / 國土安全) 的隨想

Homeland也是一部以美國情報機構的反恐工作為故事的影集,不過Homeland「反恐24小時」這類傳統反恐戲劇有所不同,在Homeland裡並不若其他反恐行戲劇般存在一個永遠打不死的類型化美國英雄,它甚至是反英雄。另外它對於恐怖分子的刻畫雖然還談不上正面,不過更人性些,這些都是她與過往反恐片的差異所在。不過Homeland的驚悚程度與製造高潮的能力並未因此就遜於其他的類型反恐片,在前兩季最後終曲都以兩段式高潮做結尾,第一個高潮為整季故事收尾,而第二個高潮則是帶出下一季故事的驚悚序曲。這類表達模式在以季為單位播出的美國影集算是常見,也是一種商業手法,說穿了是為次季收視先行綁樁。只是許多影集卻因為勉強續貂而出現爛戲拖棚。而那些為了次季劇情而在本季鋪陳的懸疑氣氛也不免造作。Homeland並沒有這種情形,甚至它還把這類雙高潮的戲劇表達方式玩得頗到位,讓你在驚悚與錯愕之餘願意癡癡等待下一季新戲的播出。只是據說這部劇集其實是改編自某以色列劇,不算得多原創就是。

2014年1月22日

我是誰?----- 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在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科幻喜劇片MIB裡有這麼一幕,ㄧ個外星人的腦袋被切開,結果裡面藏著一個小人正忙碌地操縱按鈕、滑桿等器械,控制這個外星人。這個小人是躲在這個外星人腦袋中的陌生人,他才是真正控制外星人的「人」。而地球人,也就是我們的腦袋中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個小人存在?當然沒有,所以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主宰?我們的意志可以控制我們的行為?關於決定論(強調因果法則,認為自由意識是虛幻的。)與非決定論(區別現象與理智,現象受制因果,理智則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哲學爭辯已經爭執了不知多少世紀,當然這只是哲學觀念的辯證,如果隨意詢問一個路人甲關於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這樣的問題,我想大部分的人的答案幾乎都會肯定地回答有。但是如果這個問題是詢問生物學者、神經科學專家,答案可能就不會如此肯定了。

2014年1月20日

儀式的完成: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村上春樹的小說常以現實與超現實兩條線,虛實交替來說故事。「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下稱多崎作)」初讀之下似乎是純粹的寫實,彷彿村上領著讀者們重回到「挪威的森林」的遙遠回憶之中。不過「多崎作」仍然不是完全寫實的作品,甚至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也是虛實交替的。多崎作全書近350頁,作者只為我們描述了屬於現實的那一面,而屬於未知的、想像的、超現實的那一面則藏在文字縫隙的象徵與隱喻之中。

2014年1月10日

熱帶邊界的憂鬱:憂鬱的邊界

憂鬱的邊界」的作者在書的封面上開宗明義說他恨旅行。這樣的書名與這樣的表白,總會讓人聯想到「憂鬱的熱帶」。許多人類學入門者總是從閱讀「憂鬱的熱帶」開始,總是從李維史陀浪漫詠讚熱帶無風帶平靜海面的美麗夕陽開始。李維史陀華麗如詩的敘事風格讓「憂鬱的熱」不僅是一部民族誌,更是一部優美的旅行文學。不過李維史陀卻告訴我們他恨旅行、他討厭探險家。因為學院的人類學不該有旅行與探險,而是規則與結構。透過規則與結構來想像異文化。想像「他者」與「我」的不同。「憂鬱邊界的副標題是<一個菜鳥人類學者的行與思>,這本書一如「憂鬱的熱帶」包含了旅行與冒險,不同的是,「憂鬱的邊界」並非描寫「他者」與「我」的不同。而是在旅行與冒險裡看出我們與「他者」何其相像。或許因為西方人類學裡的「他者」其實就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