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讀後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記錄1996年春天發生於聖母峰頂的山難事件。這次事件一共奪走12條人命。在2014年以前,這次事件是聖母峰攻頂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山難。聖母峰高度8848公尺,這個高度已經接近平流層了,如果說這是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所在,大概不為過。而這裡也是人類單憑己力所能到達最高的天空邊緣。

2015年8月24日

艾西莫夫<裸陽>讀後


<裸陽>是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小說的第二部,和第一部的<鋼穴>相同,這也是一部科幻形式的刑事推理小說。不過艾西莫夫的這類刑事小說和一般推理小說不同,由於作者並未在故事裡安排太多線索讓我們追蹤,因此這兩部小說其實並無推理解謎樂趣。不過完成於上世紀50年代的<鋼穴><裸陽>真正迷人地方在於艾西莫夫以其想像力,創造了兩種極端的未來世界,分別是集體主義的<鋼穴>與個人主義的<裸陽>。或許只有在上世紀,在那個人類猶在對於社會型態進行大辯論的年代,才會出現這樣的作品,因此某個角度而言<鋼穴><裸陽>忠實紀錄了那個時代的思惟碰撞。

2015年8月13日

如果蓋婭有了意識…:<致命演化>讀後

生態驚悚小說<致命演化>是一則寓言故事,描寫遭受人類無止盡破壞的生態系有了自我意識,面對人類的破壞,有了自我意識的生態系決定對人類進行反擊。這個全面的反擊將摧毀人類的文明。進而把人類徹底從這個星球上抹去。

2015年8月10日

歷史考證的文字冒險:<歷史學家>讀後

<歷史學家>整本小說超過600頁,讀罷,最大心得是這是一本與泥沙俱下的作品。這部小說資料駁雜,或許因為作者準備的歷史資料過多,卻又不捨適當裁剪,因此這部小說其實顯得枝蔓駁雜,也拖慢了整個故事的節奏進行。而作者哥特小說式的敘事風格,以及小說時代、地理等背景因素,對我而言讀罷這部600餘頁巨作,最大的收穫是作者以其文字美學帶領讀者進入了冷戰時期的東歐世界,一訪那裡的古老城市,通篇穿插著時代的與歷史的駁痕,因此<歷史學家>既是歷史劇同時也是時代劇。

2015年7月16日

脆弱的平衡:<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讀後

一直以來中國或新興國家生產商品然後銷售到美國賺取美元,爾後再將賺得的美元回頭購買美國國債,填補美國不斷擴張的經常帳逆差。這個經濟模式已經運轉多年,不斷循環,這種不公平的失衡狀態近乎朝貢,卻始終無法改變,美國與中國僅能互相究責對方。弔詭的是如果中國嘗試賣掉美國國債,即使僅僅只是意圖,也很可能引發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當美元匯價快速下跌時中國迫於1重商主義,2避免自身持有的龐大外匯資產面臨鉅額帳面虧損,她僅能選擇進場干預匯市,如此又得大量買進美元。中國其實已掉入某種囚徒困境中無法自拔。何以中國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

2015年7月2日

演化從未停止他的腳步:<從叢林到文明 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讀後:

地質史上無數物種出現然後又消失,生命舞台上總是來去匆匆。我們知道任何物種的存在時間總是有限,並非永恆,原因僅在於滄海桑田的環境變遷。地球的環境條件總是變動不居,這個變動的星球強迫生命改變自己去適應,因此演化從未停止他的腳步。隨著環境條件的劇變,生命也不斷適應演化著,這樣的過程可以侏儸紀公園裡的一句話來形容:「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

2015年6月2日

即將式微的資本主義時代?<物聯網革命>讀後

今日世界無疑是資本主義的世界。不過卻有人認為資本主義將會式微,而且造成它式微的原因是因為生產效率發揮到了極致所致。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而這個結論是<物聯網革命:改寫市場經濟,顛覆產業運行,你我的生活即將面臨巨變>這本書所要陳述的未來願景。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當售價等於邊際成本時將是整體福祉最大化的時刻。由於生產效率不斷提升,邊際生產成本也不斷下降。當邊際成本逐漸接近零,最後將導致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也接近零,因此利潤將萎縮甚至消失,交換價值式微,資本主義也因此式微。而邊際成本的下滑起因於新科技引爆的變革,物聯網的興起正是其中之一。

2015年6月1日

我們如何成為「人」:<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讀後

有時人們會開玩笑地說我們是猴子變的。這僅是一句玩笑的戲謔,我們當然不會是現存任何生物的後裔。不過這句話也意謂了從體驅外型來判斷,我們和猿猴是如此相像,因此血緣關係也可能相近,尤其猿類。我們已經知道黑猩猩是現存生物裡和人類血緣最接近的生物,依據分子演化學的推論,兩者大約在七百萬年以前開始分歧,走向各自的演化之路。我們的先祖無疑是樹棲生物,一如現存的其他大型猿,原本生活在森林之內。而作為這個星球上唯一能夠抽象思維的生物,人類是如何從樹上下來,直立起下肢,走出森林,走向草原,進而演化出抽象思維的能力?人類由渾沌而至清明,這是一條如何曲折的道路?這七百萬年漫漫演化長路充滿了迷霧,經過漫長考古學與人類學的研究,許多細節仍然模糊,關鍵環節還難以釐清,不過我們也逐漸撥開演化長路上的某些荊棘,一探人類演化現場的曲折彎徑,這本<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說的正是這個故事,我們如何成為「人」。

2015年5月29日

人類憑什麼:<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讀後

工業革命何以發生在西方而非東方這樣的結果是偶然或必然?對於這個命題的討論以比較史的形式切入無疑是研究上的捷徑,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的<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也是從這個角度切入,比較特殊的是,這本書並非由通常的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切入,作者將研究的年代上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從人類出非洲分別抵達各大洲之後,以此為起跑點,看上下歷史五萬年誰主浮沉。把歷史拉到這樣的時間長度,作者的企圖心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文明的發展模式,能夠一解歷史興衰之謎。因此這本書成了五萬年的人類文明通史,通過這本書我們得到一個鳥瞰全局的機會,雖說是浮光掠影,卻也能讓我們發現東、西方核心的發展模式其實是如何相似,人類出非洲之後來到各自不同的原鄉,依著各自的地理條件卻逐漸走向類似的道路,進而彼此相互影響,也各自興衰起跌,而至今日之局。

2015年2月13日

一朵風裡搖曳的花:雙面葛蕾斯 讀後

據說瑪格麗特‧愛特伍已陪榜諾貝爾文學獎多年,若以她近年的系列生態科推小說而言,這類議題性強大、理念先行的作品容或有所爭議。但論她的巔峰之作<盲眼劍客>或這本<雙面葛蕾斯>愛特伍女士若獲獎,其實當之無愧。

2015年2月5日

喚醒人類原始的恐懼與殺戮本能:關於Walking Dead(陰屍路/行屍走肉)的一些隨想

人類目前的生活型態出現至今大致不超過一萬年,不過人類這樣的物種從直立行走起算,則可能已經超過六百萬年,亦即在過去漫長時光中我們老祖宗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我們陌生的,不過我們所擁有的這具身體、機能,乃至我們的心智卻是在如今已覺陌生的原始生活裡演化出來。在摩登世界裡人們行禮如儀,我們是現代人,同時我們也是原始人,某些隱藏的本能會在某些特定時刻裡清晰浮現,會在不經意裡悄然現身,例如我們對於黑暗的恐懼,因為我們的視覺讓我們這樣的物種在黑暗裡特別脆弱,也因此暗夜行走的人們總會警覺是否有什麼東西監視著自己,人們在安全的城市暗夜卻恐懼襲擊會在未知的時刻來臨。這樣的本能如果回到遙遠昨日世界,人們恐懼的對象其實是陌生的非人掠食者,以及「他者」。因此在昨日世界裡我們一有機會是可能對於非人掠食者或他者進行殺戮的。因為這是我們的本能。

2015年2月2日

一場奇異的、清醒的夢: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的小說<九號夢>讀後

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無疑是個日本fans,他的作品總是充滿日本因素,例如<雅各的千秋之年>描寫大航海年代的長崎,當東方遇到西方的第一次接觸。這本<九號夢>的人與事則是當代日本東京,一座電玩式的迷幻城市。不過<九號夢>雖然2014年才在台灣翻譯出版,但是這本小說卻是作者的第二部小說,算是早期作品。雖說是早期作品,米契爾在<九號夢>裡已經發展出令人驚艷的敘事策略。在<雲圖>裡類似俄羅斯娃娃的繁複敘事結構在這本<九號夢>裡其實已見雛形。如果說<雲圖>是結構井然的對稱體,<九號夢>就宛如搖曳變幻、難以猜度的碎形幾合。而閱讀<九號夢>則是一場文字的驚奇之旅,尤其中文譯筆個人認為遠勝<雲圖>,完美譯出了<九號夢>裡電玩般的迷幻世界情調。<九號夢>小說裡的東京市像一個遙遠的未來之城,進入小說世界我們彷彿進入一個想像世界,殘酷又溫暖,悲傷又快樂。想像卻遠比真實更真實。

2015年1月1日

記憶的人生:關於<暗店街>

2014年諾貝爾獎揭曉,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摘下桂冠,永遠的文青村上春樹又陪榜了一年。村上是時代感極強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容易形成話題,不過話題性也容易遮掩掉藝術上的成就,因此村上的這個優點在競逐桂冠的過程裏說不定就成了缺點。畢竟諾貝爾文學獎的理念之一是強調「永恆性」,從這標準,某些哲理意味深沉的作品會佔到優勢。派屈克.莫迪亞諾大概就符合這個標準。派屈克.莫迪亞諾對台灣人來說算是相當陌生,不過他的作品其實十餘年前就曾譯介到台灣。十餘年前出版的繪本小說<戴眼鏡的女孩>也曾暢銷一時,不過即使曾讀過這部童年寓言,可能也不容易聯想它的作者就是今年桂冠的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