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的一些隨想



哥倫布大交換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初讀哥倫布大交換可能不會有閱讀『槍砲、病菌與鋼鐵』時的強烈震撼感,但是如果考慮到哥倫布大交換』已經是四十年前所完成的作品,就知道這樣的比較是完全不對稱的。畢竟四十年前美國才剛要結束越戰的泥沼,對於生態保護的觀念也才萌芽。當時對於歷史的書寫還停留在古典年代,跨科際的整合研究那時應該是驚世駭俗的,甚至會被質疑是否算是歷史書寫?因此『哥倫布大交換』作為這類結合跨科際研究的先行者,確如本書中文版封面所寫,它是「一則遲了三十六年才轉到台灣的史實。」

2013年3月28日

帖木兒之後:1405-2000全球帝國史 讀後


書名: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
作者:John Darwin
出版:野人文化


我們學習的世界史從希臘、羅馬開始,然後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文藝復興、前近代的大航海與大發現,工業革命一路到帝國主義年代,然後進入現代史一戰、二戰與冷戰。這樣的歷史其實是歐洲人的歷史,或者說是歐洲中心論的「西方史」。這樣的歷史裡新舊歐洲人以外的其他世界彷彿都隱形了或只能佔少許篇幅。但是人類文明在歐亞大陸燦爛了幾千年,從東亞中國、南亞印度到伊斯蘭世界都曾建立起文化繁美、武功強大的帝國。而歐洲,或更準確的說是西歐,在近代以前鮮少成為歷史舞台鎂光燈焦點,甚且西歐僻處歐亞大陸的偏僻西岸,遠離文明核心,說它是遠西並不為過。然而歐洲人最後一躍為歷史舞台主角,攻略了整個美洲、澳洲,擊敗舊大陸數個悠久文明,主宰了大半個地球,它的原因是什麼?工業革命何以最後發生在英國,而非其他所在(例如中國的江南)?這是因為西方文化全面性的殊於其他文化的必然結果或僅是一個機緣巧合的偶然?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就得跳出前面講的那個歐洲中心論的歷史圖像,然後全面性、「全球化」地比較不同文化,去看看這些文化的進程與差異。或許能得到一個比較貼近事實的論點

2013年3月22日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讀後




給未來總的物理課當然不會只限於有志成為總統的人才能閱讀。它設定的讀者主要是那些非科學背景的文法商學生。雖然書中內容都是事關國家利益或人民福祉的公共議題。包括了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及全球暖化五大主題。但這些議題大部分都與我們切身相關,了解這些課題背後的科學原理與事實,不僅為政者可作為政策選擇的判斷參考,對於身處台灣這種庸俗名嘴與媒體文化氛圍中的庶民如我者,庶幾可跳出那些激情語言及煽惑影像的迷霧,回歸我們應有的獨立思惟。


2013年3月14日

基地前奏讀後

書名:基地前奏
作者:艾希莫夫
出版:奇幻基地

 基地前奏是整個基地系列的開端,但是它的寫作時間卻幾乎是在艾西莫夫創作生涯的最晚期。依艾西莫夫自述的寫作年譜,他在盛年之時完成了基地三部曲的創作。而後中斷了三十年,三十年後他重新拾筆開始寫作基地後傳。而後傳在結尾留下伏筆,按理應該還有後續故事的發展,但是艾老自承不知該如何將故事繼續發展下去,於是艾老回過頭來寫前傳(包括基地前奏基地締造者),或許等寫完前傳後再來規劃之後故事的方向。可惜的是艾西莫夫完成前傳兩書後,還來不及繼續後傳未竟的故事即與世長辭,因此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後傳之後的故事了。

2013年3月12日

雲圖讀後心得:一場奇幻的小說表演

書名:雲圖
作者: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
出版:商周出版

雲圖由六個故事串連組成,故事的時代背景從19世紀到文明毀滅後的遙遠未來。而閱讀雲圖的過程彷彿是在觀看一場關於小說敘事結構的奇幻演出。大約許多人也會把這部小說歸類為後現代主義的範疇,或是所謂的meta-fiction。作者雖然說這部作品是受到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啟發,而結構確實也有相似之處。但是雲圖和那些意圖拆解讀者與作者關係,不斷凸顯小說虛構性的meta-fiction還是有些不一樣。

2013年3月3日

關於球狀閃電的一些隨想


書名:球狀閃電
作者:劉慈欣
出版社:貓頭鷹


球狀閃電其實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鬼故事。當然超自然現象並非通篇小說重點,但是那些描寫超自然現象的片段,卻主導了整部小說節奏的進行方向。和絕大部分好萊塢電影般快節奏的科幻驚悚小說相較,球狀閃電顯得老派老式,節奏緩慢,情節單純。像一首遺忘許久的慢歌,從老收音機上悠悠播放著。這部小說以一個人類迄今尚無法完全了解其作用過程的自然現象—球狀閃電為整個科學推理的核心,就這點而言,如果未來人們弄清楚球狀閃電的作用過程後,這部小說或許就不再有今天的感染力了。但或者也未必,因為球狀閃電並不是很常見的天氣現象,它原就稀有且少見,未來即使人們弄清楚它背後的奧秘,除了專業人士,大部分人仍然對它不甚了了,或許在絕大部分人都不甚了了下,它的感染力還是在?

2013年3月2日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讀後


這本書是作者少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德國生活回憶,從1914年到1933年。這段時間經歷了一次大戰,然後德意志帝國在戰後匆匆解散,而作為戰爭的戰敗國,民主德國也匆匆建立。快速轉變中的德國與德國人經歷了最瘋狂的通貨膨脹,然後又在最絕望的經濟大蕭條裡經歷了最冷酷的通貨緊縮,德國人彷彿從極熱到極冷,極熱與極冷的洗禮。這一切之後,獨裁的納粹德國終於建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怵目驚心的一段故事。多年以後人們總在回憶、分析、討論這段歷史,無數專論一點一滴意圖拼湊出歷史的圖像,並解釋那一切的仇恨與瘋狂,人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