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的一些隨想



哥倫布大交換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初讀哥倫布大交換可能不會有閱讀『槍砲、病菌與鋼鐵』時的強烈震撼感,但是如果考慮到哥倫布大交換』已經是四十年前所完成的作品,就知道這樣的比較是完全不對稱的。畢竟四十年前美國才剛要結束越戰的泥沼,對於生態保護的觀念也才萌芽。當時對於歷史的書寫還停留在古典年代,跨科際的整合研究那時應該是驚世駭俗的,甚至會被質疑是否算是歷史書寫?因此『哥倫布大交換』作為這類結合跨科際研究的先行者,確如本書中文版封面所寫,它是「一則遲了三十六年才轉到台灣的史實。」

1492年哥倫布一行人跌跌撞撞駛抵美洲,一開始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發現了新大陸,他們認為他們來到了印度。但是這裡的動植物種類和舊大陸落差太大。大部分動植物都是未曾所見。而這裡的人種雖是黃種人,但是整個美洲大陸的原住民他們遺傳特徵的一致性顯然與舊大陸大相逕異。例如在舊大陸,即使同屬漢族系,但是南方漢人與北方漢人他們的外觀即明顯不同,晌異的遺傳特徵一眼可辯,你會知道誰是北方人,誰是南方人,但是在新大陸很難做出這種區分,你永遠無法區隔你眼前的美洲原住民是屬於哪個地域?哪個族群?

這是新舊大陸人們分隔近兩萬年後的第一次接觸的初體驗。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會那麼愉快了。在歐洲人抵達美洲以前這裡已經繁衍了上至少千萬以上人口,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美洲的原住民人口95%以上都消失了,一部分是雙方遭遇時的歐洲人對原住民殘酷的屠戮,但是更多的是舊大陸帶來的病菌摧毀了整個美洲群落,力如天花、傷寒、麻疹、流感等。美洲原住民體內並無對抗舊大陸各種傳染病的抗體,一遇到這些生化大軍,立刻招架不住,偏偏這裡又沒有足堪毒害歐洲人性命的疾病(梅毒或許是源自美洲的疾病,但它並非透過病媒傳染,而且需要親密親觸,無法有效阻止外來族群入侵),類似非洲或熱帶亞洲那般,起碼可以建立起一個天然屏障,讓來自歐洲的侵略者沒有那麼容易深入。然而溫帶美洲氣候宜人,便於歐洲人長驅而入。歐洲人帶來的除了疾病,他們也把舊大陸的一些食用植物及家畜等引進美洲,包括小麥等作物,以及牛、羊、馬等徹底改變了美洲大陸的地貌,整個美洲最終變成歐洲世界的延伸,這裡成了新歐洲。新大陸的生產力最後將改變歐亞均勢。

人類發現新大陸後當然不只舊大陸動植物移居新大陸。新大陸的物種也豐富了舊大陸的農產內容。台灣人常常用番薯、芋頭比喻本、外省人,但事實上台灣原住民很早就開始種植芋頭,而芋頭是亞洲作物;番薯引入台灣則遠晚於芋頭,番薯是來自美洲新大陸的作物。除了番薯其他如玉米、馬鈴薯等也源自美洲。這些農作產量高,生產迅速,它不只豐富我們的餐桌,它其實解決了舊大陸某些地區的飢餓危機。

歐洲人發現美洲催化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後來導致歐洲人稱霸全球。或許沒有發現新大陸,或者發現新大陸的不是歐洲人,之後的歷史發展也許就要改寫。然而看待1492年的這個特殊歷史事件,並不僅只是從政治角度看待,從生態或生物地理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事件,認真評估它的衝擊力,我們或許能意識到兩個各自演化了千萬年的陸塊,當他們重新接觸,物種與物種間因接觸而衍生的事件常常出乎我們想像,或許和平共處,或許彼此競爭消滅競爭棲地的對手,但也可能在競爭下演化出更優勢、或更適應的物種,豐富了地球的生態圈。但是這種接觸在有人介入情況下,一切就變得不再那麼自然,人類總以自己的角度來改變周遭,近代以來,物種滅絕速度有目共睹,地球棲境幾為幾種少數強勢物種所盤據,無論是動物或植物皆然,而這些所謂強勢物種多半是對人類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或牲畜,如果自利是人類天性,這種結果就不意外,作者認為物種接觸原則上是能透過基因交換催生出更適宜更多樣的物種來,可以豐富地球的基因池,但是1492年的大交換,卻由於人類強力介入,「為了眼前方便,我們劫掠了未來」,因此,作者憂心哥倫布大交換其實是讓地球物種基因池愈形枯乏,而這最終是幸或不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