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士是語言的魔法師,走進他的文字花園,彷彿走在一個迷宮般的夢境世界,而且夢境比現實更真實。
魔幻寫實並非怪力亂神,而是人類想像力的邊境。波赫士環墟這篇短篇故事開始於一個「沒有人看到他如何在深夜裡登岸」的外鄉陌生人走進為火焚毀的神殿中。外鄉人懷著一個超乎常理的目標,要以意志力命令自己進入夢境,然後在夢中造人。在他的夢境之外,雜沓的足跡顯示有鄉人來過,並留下祭物供養他的肉體和需求。陌生人因此可以專心睡覺和做夢。「開始時他的夢十分混亂」,在夢中他召集了許多門徒,他思考這些幻影,想要從其中找出「一個值的活在這世界上的靈魂」。在夢中或醒著的時候,他問問題或思考他們的問題。最終他發現其中一個「雖仍模糊虛幻,卻已有真人的痕跡」,他解散他的門徒,只留下其中一人,並繼續教導這個年輕人。然而要在連續或不連續的夢境裡綴夢成真化身為人,並不容易,他總得失敗一次。他召不回那「已有真人的痕跡」的門徒,也無法以相同方法重新召集新的夢中學校。他改變方式,從真實的細節開始。從一顆跳動的心臟開始,並祈求星宿庇佑,然後其他器官,皮膚、頭髮、容貌。最終他夢見了沉睡中的青年。這是他幻影的孩子。在許多磨練與教導後,夢者明白他的孩子已可出世,於是夢者命令他「沿河岸走到另一座神廟去」。一如他當年「在深夜裡登岸」。然而像所有父親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他擔心他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個幻影,不是真人,而是別人夢中投射的幻影」。這種焦慮最終驀然消失,「許多世紀前發生的事,又再度發生」,他看見「環繞的火逐漸包圍住他」,「死亡的來臨對他正是一種解脫」,在「欣慰屈辱和恐佈的感覺同時襲向他」時,他突然明白「他也只不過是個幻影,另有別人在夢裡創造了他」。
循環的宇宙觀,這種東方式的哲學在波赫士的其他作品也以不同形式出現,例如砂之書或阿萊夫,都呈現相似的宇宙觀,但對我來講,環墟的節奏如詩,輕緩急徐之間神祕而美麗,既是創造者也是被創造者,既是真實也是虛幻。在詩意的片刻裡可以忘卻許多現實然後沉入無邊的想像邊境,屬於我們的魔幻寫實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