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讀後

出版:時報文化
被誤解的台灣史」分成十三個章節,分別講述荷鄭清治時代十三個歷史史實,作者認為這十三個史實背後真像故事和人們通常的認知都有段落差,因此作者目的是在釐清這些歷史的背後事實。而這十三個故事,依序紀實,話說從頭從葡萄牙人發現台灣一直講述到清治時代的統治策略,十三個歷史故事卻也連綴成1553年到1860年的台灣史簡介。


理解近代台灣史一條便捷之路是把台灣史放到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全球化脈絡中觀察。這十三個故事大部分也可作如是觀。歐洲啟動大航海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尋找到東方來的新航線。因為東方世界有歐洲人迫切需要的商品,包括絲綢、瓷器、糖、茶葉、香料等,而1617世紀時亞洲兩個大國中國與日本卻不約而同對外關閉大門,歐洲人因此無法直接與中國往來,只能透過閩粵民間半商半盜的海上勢力進行間接貿易,因此要與中國做生意找到某些合適轉口站就顯得重要了。台灣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不過台灣西岸良港不多,澎湖反而更受青睞。因此荷蘭人找尋東方據點時,最早看上的是澎湖。不過澎湖久已是漢人漁民修補之地,早已有漢人在此長期定居,福建官方視之為天朝領土,當荷蘭人選擇澎湖落腳時無可如何將引來福建官方干涉,雙方在幾次武裝衝突後,最後由當時縱橫閩、日等地的大海商(盜)李旦居間協調,雙方協議:1、荷蘭人離開澎湖,退到台灣,;2、福建官方同意荷蘭人與中國直接貿易。這是荷蘭人統治台灣38年的原由。

荷蘭人來台灣首先面臨的即是如何統治台灣原住民的問題。台灣雖無統一政權,不過島上遍布大大小小的原住民聚落、部族,而台灣原住民勇武善戰,並不容易管轄。為了有效管理原住民荷蘭人花了很大功夫,幾經恩威並施後,荷蘭人逐漸在各原住民部族裡建立起共主地位,而為了方便統治,並在各村社設置頭目制度,間接管理原住民,並成立地方會議仲裁相關事務。因此我們可能都以為原住民的頭目制度是一項古已有之的傳統,殊不知這卻是荷蘭人為了有效管理原住民所建立的制度。

荷蘭人來到台灣最早主要從事轉口貿易。主要向中國海商購買生絲然後再出口到日本。後來荷蘭人發現台灣本地梅花鹿群龐大,於是除了轉口貿易外,荷蘭人也開始從事鹿肉干、鹿皮等加工貿易。糖是東方銷向歐洲的重要商品,海峽對岸閩地則地狹人稠糧食不足。荷蘭人開始籌思發展米、糖貿易。而台灣地域適合種植甘蔗、稻米等農作,為了米、糖貿易荷蘭人決定在台灣發展稻、蔗農作。由於台灣原住民主要由女性從事農作,原住民男性並不從事農耕。為了尋找合適的農作勞力,荷蘭人從閩地招攬農民工,甚至給予各式租稅獎勵,這是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的開始。

荷蘭是一個海上商業王國,荷蘭人建立海外殖民地目地都是在從事商業貿易。台灣據點目的亦同。所以如果失去貿易功能,這個據點的功能就不大了。鄭成功最後雖是以武力圍城迫使荷蘭人離開台灣,但在鄭成功武力攻台以前,其實鄭成功已對台灣進行長期的經濟封鎖,由於荷蘭人仰賴中國海商對中國進行間接貿易,而鄭成功是當時最重要的海上勢力,所以鄭成功完全有能力對台灣進行經濟封鎖,這項封鎖逐漸使荷蘭台灣殖民地的貿易額與獲利銳減,相對也使台灣殖民地的重要性降低。這是荷蘭人東方大本營巴達維亞始終沒有以大規模武力馳援台灣的重要原因。

從荷治到明鄭時期,台灣都維繫一個重要的轉口貿易站功能,但是這個功能到清治時期卻逐漸消失。而這個功能的喪失跟中國的政策有極大關係。清朝的對台思維基本上是繼承明朝,由於台灣並非傳統王土,因此理論上中國完全可以放任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王國,而清朝最終選擇消滅明鄭,主因在於吳三桂發動的三蕃之亂中鄭經選擇了配合三蕃的行動,意圖興復明室,可以說是站錯邊,也挑動了清廷最敏感得一根神經。因為對於任何危及清朝統治的任何勢力清朝都需與以剷除。然而台灣易守難攻,因此在正式攻台以前,清廷已經透過各種手段不斷滲透、策反明鄭內部,用以瓦解明鄭反抗勢力,以確保最後的武力犯台勝利無虞。

清鄭戰爭結束,鄭克爽投降,清廷面對這塊並非傳統王土的台灣島將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即台灣棄留的問題。清室滅鄭主要是要消滅海外反叛力量而非奪下新領土,而領導清鄭戰爭的清朝將領施琅原來也是鄭成功的部將,領台初期主要也是由他治理台灣。對施琅而言他個人最大利益是承繼鄭家在台灣的貿易事業,因此他心中的理想計畫是:
1、如果清廷持續維繫海禁政策,台灣可以作為一個自由貿易特區成為中國對外轉口貿易站,一如荷、鄭時代。
2、如果清廷開放海禁,施琅退而求其次他將建議棄守台灣,把台灣還給荷蘭人,藉由荷蘭人在巴維達雅的基礎,台灣仍然是一個轉口貿易地,發展東南亞與中國間貿易關係。一如過去那些閩南海商,施琅也會是最大受益者。

不過康熙深思了十個月後做出一個以上皆非的選擇。康熙選擇把台灣內地化,納入中國統治,同時也鬆弛海禁。導致廣東借由澳門的特區地位,逐漸成為中國窗口,而台灣原有的對外轉口貿易功能漸失、反而被迫納入內地貿易圈中。台灣因此脫離原有成長軌道。而作為「叛逆之地」清朝在台灣的統治並不興利,而以防弊為主,包括禁止漢人移民入台等政策。所以台灣幾個大港口包括一府二鹿三艋舺,都不是官方所開發,而是由民間自立自強漸次建設而成。

很顯然台灣作為歐亞貿易的轉介站而興起,也因為失去這個功能而沒落。一直到1860年之後,英法聯軍之役台灣重新開放對外貿易,開放安平與淡水成為對外口岸,台灣才逐漸回到過去繁榮景況。不過中國對台灣的統治也將走到尾聲,台灣歷史將翻開下一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