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

全球化的昨日今天--關於"貿易打造的世界"隨想


「全球化」這個名詞隨著台灣加入WTO成了顯學,但也隨著2008年的金融海嘯又成為了必須反省檢討甚至是被敵視的名詞。對於這樣一個「浪尖」上的字眼,彷彿這是一個新的事物,但事實上全球化不始於今日或最近,全球化古已有之,只是於今為烈。從絲路的年代開始,人們就已致力於東西方貨物的交流,到了十五世紀,我們的東西方老祖宗已經開始致力於跨洋的遠地貿易,讓全球貨物互通有無,受惠於海洋運輸成本的低廉,全球化可以大規模啟航,全球貿易與移民,一段歷史於焉展開。而這無不基於利之所趨,或許交易或交換的本能其實是深刻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的。
書寫全球化的歷史,想必是件艱困工程,這本書並無此雄心大志,他只是精采刻繪了全球化商品流通與移植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掌故。這些歷史掌故逐漸塑造出今天世界的模樣。
歷史的書寫通常帶有意識形態的立場,尤其是有關全球貿易的題材,而這本書的優點是他並未完全站在優勢文明的角度來詮釋這些歷史掌故,因此,在走向時光隧道的長廊時,我們可以以屬於各自在地的視角,來追憶歷史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模樣的。
對於中國終究何以未持續稱霸海上,歷史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我們知道明朝曾經擁有世界最大的艦隊,而明朝民間也出現了類似歐洲的武裝貿易船隊,這類船隊稱霸東亞,甚至曾經擊敗歐洲殖民武力,將歐洲勢力逐離台灣,但中國終究未發展出如同歐洲的海外殖民行為。
而這本書從貿易的角度常識來解答這個大哉問。
長期以來中國既是市場也是生產者,但大部份商品中國本身都可生產,很早中國就是世界工廠了,長三角是重要魚米之鄉,北方是政治中心,對中國而言調度南北貨暢其流,是穩定統治基礎的首要之務,其重要性大於與外國的貿易關係,因此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形式基本是建立在特殊的朝貢關係上,這種關係不完全基於經濟層面,更多的是基於戰略的考量,因此這種關係基本維繫了邊境的安定,穩定帝國內部的農業基礎。而帝國的農業基礎事實是政權安定的礎石。
因此海外殖民或從海外獲取必要商品並非中國之施政要務。
歐洲則否,許多奢侈品歐洲本身都不生產,例如茶葉、糖、絲綢等,這些商品運到歐洲通常獲利驚人,因此尋找安全或更快速的航線,或尋找能夠掌握的產地料源,成為獲利的捷徑,而這也是歐洲帝國主義興起的背景。

註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    如果出版社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