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歷史的理解,對於朝代的興亡,依照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不外是暴政必亡,仁政興國等等,但是何為暴政何為仁政,單從字眼和我們今天所處的年代其實並不容易去理解它所代表的含義。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始皇的天下卻只傳了一代,很快就覆滅了。依理說,始皇結束千年的封建年代,秦國勢強,即使是二世那樣的昏庸皇帝,但是制度、人物都在,因此是什麼樣的「暴政」導致一統天下的秦帝國瞬間崩毀如雲泥?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僅為名義上的共主,各國各有各的文字、度量、貨幣與制度,秦併六國,並不只是政治上的統一,始皇把各國的文字、度量、貨幣與制度全部消滅,書同文、車同軌,因此打造出一個統一的中國。事實上中國人種南北的差異性和變異性甚至大過歐洲的民族間差異,若非始皇統一文字,今日中國域內不易只有一個國家。
而秦「暴政」的起源也是來自於這個政策。
秦統一六國後廢除各國貨幣,只能通行秦國貨幣。秦鑄兩株錢,作為當時唯一通行的貨幣。但當時中國並非鐵板一塊的靜止莊園世界,春秋戰國以來,商人往來各國,各地小農經營者、手工業者透過交易互通有無,要交易亦就需要貨幣扮演中介的腳色。人們也需要透過貨幣儲存的功能來累積財富。
在秦統一之前各國所使用的貨幣或由各國鑄造,也可能各城市自行鑄造,可以說那像是古典主義所形容的自由競爭的時代。而秦統一天下,廢除通行各地的貨幣,惟秦帝國的二銖錢鑄造量一時間趕不上人們交易的需求,以現代的術語來說明就是通貨緊縮,也就是錢貴物賤,所有的市場「生產者」為了交換到他們所需的其他物品,只能賤賣他們的商品,貨無法暢其流,演變成大蕭條,最終導致秦帝國快速解體。如果當時始皇循序漸進逐步廢止停用各國通行的貨幣或許秦帝國能夠存活的久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