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貓頭鷹
人類最早的記憶幾乎都在三歲以後,很少人能記得之前發生的事,之前的一切都不存在我們的記憶裡,彷彿一切都未曾發生。佛洛伊德稱呼這種現象為「童年失憶症」,他認為這種失憶是一種防衛性的屏蔽現象。而現代心理學則認為童年失憶症起因於對於「自我」的認知,三歲以前的幼童尚未發展出對自我的認知,要等到發展出對於自我的認知後,我們才開始有記憶的能力。
「雲的理論」的主角是一位出生廣島、寓居巴黎的日籍服裝設計師Akira.雲上,他是廣島核爆的倖存者,不過他對於核爆與核爆之前的一切已不復記憶,彷彿童年失憶症延伸到了他十三歲,核爆那年,他過往的生命摧毀在一場驚天的巨響之後,他失去了過去的「我」以及一切,一個虛構的Akira.雲上的人生在虛無中緩緩浮現,他雖活著其實也不曾活著。Akira.雲上的最後悲劇來自於他意識到了自我的虛無,當他驀然解開被屏蔽的遙遠過去的記憶之後,他想起了他曾有過的美麗、如歌般的少年歲月,他早已遺忘的核爆前的人生,那才是他的真實人生,然而他的真實人生在五、六十年前早已不復存在。
當他逐漸成年並成為一個傑出服裝設計師之後他開始執迷於對於女體的追逐,暮年之後他設立了一座私人圖書館,收藏關於「雲」的一切文獻,他對於「雲」的一切近乎偏執。為了管理他的個人圖書室,雲上聘用了一位圖書館員薇齊妮。而薇齊妮的工作除了整理圖書外,另外就是充當雲上說故事的聽眾。而雲上說的故事總是離不開雲。來自於他蒐羅的那些文獻,那些與雲有關的軼聞掌故。雲上從19世紀初一位替雲朵分類命名的製藥家兼業餘氣象家的路克.何華特開始說起,然後說到身世迷離、熱愛畫雲的家卡麥加爾,以及嘗試以偏微分研究預測雲、卻飽受世人訕笑的數學家理查森,最後是蘇格蘭貴族出身、矢志撰寫一本關於雲的百科全書「亞貝坎比元錄」的氣象學者亞貝坎比。
Akira.雲上說的這些故事都像是他自己虛構人生與被屏蔽人生的變形。其中亞貝坎比前半生過著如同僧侶般的貞節生活,後來為了撰寫「亞貝坎比元錄」,他環遊世界追逐世界各地雲的光影,當他在熱帶雨林內目睹一對紅毛猩猩母子遭人無情射殺後,當紅毛猩猩那深邃眼神逐漸失去生命光彩,他了解到他的生命也將逐漸轉型到另一種形式。亞貝坎比不再觀察雲,他陷入對於女性身體的狂熱,以原先對雲的熱情轉向到女性身體。他的斷裂人生以另一種形式表達在「亞貝坎比元錄」之中,書的前半部是關於雲的紀錄,後半部則是對於女性身體的詳實紀錄。對比於Akira.雲上後來的虛無歲月,亞貝坎比後半生的情欲人生卻是真實的。
「雲的理論」是一部真實歷史人物與虛構故事交織的作品,裡面描述的歷史情節主要與大氣科學發展史有關,絕大部分人對於這段科學史應該都是陌生的,不過隨著小說情節推進,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過故事扉頁,也大致鳥瞰了大氣科學發展的某些浮光掠影,那些由觀察、分類雲朵逐步走到預測天氣,進而運用這些預測技術的歷史足跡。「雲的理論」當然不只是一本寓科學史於小說故事的科普作品而已。「雲的理論」為我們展示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過程的模式,開始或許由好奇心與熱情所推動,不斷革新、進步之後,它可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類的欲望驅使這些科學結晶進行某些破壞性的應用,甚至應用在戰爭之中。在「雲的理論」不斷出現戰火騰燒的畫面,從19世紀的殺戮戰場裡成堆屍首中浮起的煙塵如雲般久聚不散,到20世紀廣島核爆的美麗蕈狀雲,成為巨大的陰影。至此,「雲」已不再是牧歌世界裡的美麗背景,而一躍而成了人們殺戮同類的象徵。
「雲的理論」可以從許多面向來解讀,作者雖然說小說的人物、故事不是重點,但是吸引我的其實還是它的故事,那些顫動到靈魂深處的故事,那些神經質又幽微的人性角落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