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

發生在未來的十八世紀式戰爭:關於記憶之塵的隨想



書名:記憶之塵
作者:威爾森(Robert Charles Wilson)
出版社:貓頭鷹


這些日子讀了幾部威爾森的小說,其中一本是記憶之塵。雖然出版社也把這本歸類為科幻小說,但是記憶之塵和作者其它的科幻小說相較,時間之塵顯得非典型,如果隨手翻閱,乍讀之下大約也不會認為這是一本科幻小說,除了它的時空背景設定在歷經末日浩劫後的22世紀的之外,整部小說讀來就像是十七、八世紀殖民地時代的戰爭冒險故事。


這部小說主要是敘述22世紀在石油耗竭後,由於資源的匱乏以及戰爭、瘟疫等,讓人類依賴石油所建立的文明逐漸傾頹,美國進入了類似中古世紀神權統治的莊園經濟時代,雖然也還維持選舉總統的形式,但其實國家權力已經淪為少數貴族與基督國教教會所把持。在此背景下,兩個少年,一個是貴族另一個是佃農,他們在階級森嚴的莊園社會裡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然後這一對摯友陰錯陽差地成了當權者追獵對象,也機緣巧合地登上權力巔峰。小說故事情節其實單純,平鋪直敘,話說從頭。但是作者以一種說書人的語氣,追憶一段傳奇的冒險事蹟,敘事節奏乍讀之下雖說質樸,但一些妙趣橫生的橋段穿插在整篇故事的這裡、那裏,讓我們彷彿重回到古典時代的浪漫主義傳統內。

作者在自序中不諱言這是一部諷刺小說或寓言小說,因此並非是作者對於未來歷史走向的價值判斷,他反諷與幽默的是「當今的北美政治局勢」,外國讀者未必能夠完全體會。事實上我們確實是難以一窺美國基督教會與美國政治盤根錯結的關係,只是我仍舊是無法想像,所謂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想建立的是這樣以基督教教義治國的神權國家,「神聖美利堅帝國」?還是這只是作者漫畫式的誇大反諷?我們知道北美移民許多其實是在歐洲遭遇宗教的迫害才移民新大陸的,因此整個北美新教傳統是政教分離,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相比於舊大陸,新大陸在宗教上無寧是更寬容的。新教倫理與自由放任思想,結合創造出美國的傳統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不僅是資本主義不斷創新的動力來源,也是維繫美國國力於不墜的最大礎石。因此類似書中這樣漫畫式的描寫,對我而言確實是不可置信的,或者我對於美國基督教會的政治意圖的認識過於淺薄。

這部小說除了對於所謂「基本教義派教會」漫畫式反諷外,在整篇故事裡處處可見到作者對於現在—主要是911事件後—美國右翼黨派的批判。所謂右翼黨派,作者指涉的包括了傳統基督教會、經濟自由放任主義、白人本位主義等,這群人或信仰這些理念的人在政治上幾乎都集結在共和黨麾下。共和黨做為美國的保守派政黨,可以為它貼上的標籤可以有反女權(反墮胎)、反同性戀、白人菁英主義、資產階級、華爾街金融炒手、石油財閥等,基本上這些我們想得到的那些調侃「政治立場不正確」的貶義辭彙,大約套在共和黨身上都要比民主黨合身,但是這次美國大選,羅姆尼老兄雖然選舉人票大幅輸給歐巴馬,但是如果計算得票率羅姆尼約48%,歐巴馬則是約略過半的50%,這不足3%的差距,比年初台灣大選小英輸老馬的差距還小,共和黨其實輸得很有限。很顯然,共和黨代表的價值並非僅是前述那些浮面的負面辭彙而已。跳出這些辭彙,共和黨代表的保守派美國,某個層面上它是一種自由主義的傳統的價值觀,從亞當斯密到傅利曼,對於經濟的自由主義的信仰。

在這部小說中威爾森調侃他筆下那些國教黨派的保守政客,還相信「那隻看不見的手」,「滿腦子還是自由放任的老舊思想。」然而歷史上自由主義是啟蒙運動後歐陸中產階級對抗教會、貴族、君主等特權階級而產生,後來的自由主義者也是堅定對抗極權主義的中間力量,自由主義者不僅維護個人政治、人身的自由,也維護個人經濟上的自由。所以威爾森筆下的虛擬歷史如果成真,這些國教黨派的保守政客其實不會主張什麼自由放任,也不會相信「那隻看不見的手」,因為極權統治者不會把這樣的權力下放給個人,他們的信仰會是無限膨脹國家機器的干涉主義。

無限膨脹國家機器的干涉主義它的前身不會是自由放任,而會是打著分配正義的「進步黨派」的理念,因為到奴役之路就是從讓國家干涉我們的自由開始。

以下是不關於這本書的題外話。金融海嘯後古典學派或貨幣學派代表的自由放任思想被打成了落水狗,因為市場失靈。我以為市場並非失靈而只是不完美,但是人終究比市場更不完美,因此讓由人控制的國家機器來介入經濟活動是否會表現得比市場更好?答案幾乎是否定的。因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共產主義最終就不會失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