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史上無數物種出現然後又消失,生命舞台上總是來去匆匆。我們知道任何物種的存在時間總是有限,並非永恆,原因僅在於滄海桑田的環境變遷。地球的環境條件總是變動不居,這個變動的星球強迫生命改變自己去適應,因此演化從未停止他的腳步。隨著環境條件的劇變,生命也不斷適應演化著,這樣的過程可以侏儸紀公園裡的一句話來形容:「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
人科動物出現在地球舞台上未逾七百萬年,相對於漫長地質年代,這僅是短暫瞬間,而像我們這樣的物種是為了適應什麼樣的環境而演化?我們的身體是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情境下適應演化出來?很明顯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與其他生物的巨大差異,首先我們直立行走,其次我們擁有一個不成比例的大腦袋,還有我們出生時遠比其他物種的新生命更為脆弱以及我們擁有一個漫長的幼年成長期。我們可以繼續表列一長串我們的獨特性,我們以語言溝通,我們擁有了智慧,進而我們創造出工具,甚至創造出了文化,我們的獨特性讓我們有能力大幅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我們把自己置身於祖先們所不能想像的世界裡,這樣的創新,從農業時代起算最長也僅萬年,然而我們的身體配備仍一如我們的祖先,如果說我們是摩登原始人並不為過。問題是身體配備一如先祖的我們是否真正適應了我們創造的摩登世界?演化的力量在今日世界中如何如影隨形影響著我們?
早在鞋子發明以前,人類就已經學會了跑步,不過問題是許多人沒穿鞋子可能就不會跑步了。演化科學家丹尼爾‧李伯曼曾在<科學>、<自然>等雜誌上發表過多篇關於跑步的研究文章,他說赤腳跑步以腳掌著地的方式,比穿鞋跑步多以腳跟著地所承受的衝擊力還小,更能有效運用足部和小腿肌。他的文章掀起一股赤腳跑步風潮。事實上不僅鞋子,人類文明對於我們身體的影響遠超過想像,我們的原始身體在摩登時代裡浮現了許多過去罕見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骨質疏鬆等,這些疾病逐漸成為成為人類健康的巨大困境。我們的文明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不過這些多出來的生命卻是以犧牲健康生活所換來。丹尼爾‧李伯曼稱之為「演化失調」。他在<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一書中從人類演化現場觀察我們的現代生活與我們的演化歷史疏離的程度,當代人類使用身體的方式與我們先祖逕異的規模,而這一切最終導致了演化失調的諸多疾病。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前半段鋪陳人類演化史,敘說人科動物如何在演化道路上與其它靈長類近親分道揚鑣,我們又如何從人科動物演化成人屬,然後出現今日的智人。人類在進入農業時代以前基本上採取狩獵採集生活形態,這樣的生活型態可以往前追溯到人屬先祖,甚至更早的人科動物。我們的身體結構基本上適應了狩獵採集的生活形態,我們體驅即是為適應這種生活所打造。一直到約一萬年前,散布世界各地的人類忽然陸續進入了農業時代,這或許與整體地球環境的變化有關,人口的壓力迫使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農業的分化與分工使人類有可能養育更多人口,不過也使人類失去狩獵採集生活時代的飲食多樣性,很明顯,農業時代人類生活素質較諸狩獵採集時代已然大幅下降。而群居的生活以及馴養牲口也使微生物傳染病進入人類社群。到了近兩百年的工業革命時代,我們完全翻轉往昔的生活形態,演化失調的疾病將更深刻影響人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後半段即在敘述這個現象,現代生活衍生的人體機能失調,以及人類流行病的轉變,人類文明的進步其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人類處於漁獵採集生活的時間超過人類歷史99%以上,人類所有的特徵與行為都是在這段時間中演化出來,也是為了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而演化,近萬年來人類快速進入農業生活,這種更有效率的覓食方式,讓人類開始展開現代的文明生活,然而人類的特徵構造在數十萬年以前即已底定,目下生活方式雖已和漁獵採集生活差距甚遠,但這萬年時間人類根本來不及演化出其他特徵以適應眼下生活方式,亦即自然的天演緩慢演變遠不及我們文化創造的速度。然而人類的特徵、大腦運作方式以及對於環境的反應模式完全都是漁獵採集生活時代所留下的,即使身處摩登環境,人類究其實還是個漁獵採集者。<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從演化的角度分析我們今日的生活形態,探索某些文明病的根源其實衍生自我們的生活方式,比起市面上諸多養生、保健書籍,這本書其實更能提供我們對於文明生活的反思與有效的參考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