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讀後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記錄1996年春天發生於聖母峰頂的山難事件。這次事件一共奪走12條人命。在2014年以前,這次事件是聖母峰攻頂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山難。聖母峰高度8848公尺,這個高度已經接近平流層了,如果說這是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所在,大概不為過。而這裡也是人類單憑己力所能到達最高的天空邊緣。


登山是種極限運動,尤其是高海拔的登山活動。而人類能在這些活動裡得到什麼樣的滿足?我們的語言稱呼登上峰頂為「攻頂」,雖是以戰爭的術語來表達這樣的成就,不過人類從未征服過什麼,即使人類攻上珠峰頂,也不意謂我們真正征服了高山,<聖母峰之死>道出這樣的事實。1953年是有紀錄以來人類首次攀登珠峰成功。自此以後攀登珠峰成了無數登山家的夢想。1980年代以後隨著登山設備的精進,加以中國、尼泊爾對於喜馬拉雅山區逐漸開放的政策吸引了絡繹不絕的登山客,這讓攀登珠峰逐漸商業化。作者Jon Krakauer是美國運動雜誌的特約記者,他為了報導攀登珠峰日趨商業化的現象,於是在1996年隨著一組商業登山隊前往珠峰進行攻頂。1996510日的天空一片湛藍,終年不斷的珠峰強風驀然靜止,這似乎是一個絕佳的攻頂日子,不過珠峰始終未讓人們輕易如願,這座巍峨巨山坐觀世界,沉默未語,人們只能小心翼翼走進它的身畔,切勿輕忽隨時可能倏忽而來的。96年的五月在湛藍的晴空下,某些暗流其實已暗暗滋生,走過死亡蔭谷的Jon Krakauer,劫後餘生後回憶這場山難,他追憶1996年珠峰頂的死亡陷阱如何形成,大自然的狂暴與人們的小小輕忽結合,引爆了有史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山難事件。

人們登上珠峰的過程與其說是征服,其實更像苦行僧不斷鞭撻肉體尋求心靈信仰的過程。古代苦行僧的行止,大概接近於此。攀登珠峰如果是從尼泊爾這一側出發,它的起點是海拔約5300米的珠峰基地營,從這裡開始隨著高度上升,迎接人們的將是一段極限天堂路。七、八千公尺的高空將挑戰人類的生理限制,高山症的折磨也會纏繞每個試圖登頂者。缺氧與隨之而來的幻覺籠罩著攻頂客的脆弱心智,高山對人們的折磨與攻頂的渴望交織在攻頂客接近崩潰的心靈,對於我們這種熱帶生物,登上這樣的極限之地,其實也是走進死亡的蔭谷。而96年的5月有些人再也回不來了。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記錄了那年的山難事件,讀來驚心動魄,據說電影<聖母峰>即是根據本書改編。Jon Krakauer擁有一流的敘述報導能力,他的文字影像化了整個災難的始末,也為這個事件留下第一手的精采報導。雖然倖存的人們對於這次事件各有解讀,事實上也沒有人能夠真正掌握事件始末細節,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大自然的狂暴力量主宰了整個事件。或許人類以其雄心意圖征服什麼,當人們接近了平流層的高度,或許才愕然了解靜默無語的高山隨時都可能捲起千堆雪,並以其狂暴的力量君臨每個試圖接近他的人。人們才明白其實從未征服過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