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以冷血書寫非虛構小說:楚門.卡波提的<冷血>讀後

楚門.卡波提的<冷血>既是小說也是報導文學。它的敘事形式符合長篇小說的定義,不過它的內容卻完全沒有虛構成分,因此就此點而言它又是一部報導文學。這部空前的作品完整記錄了1959年發生於美國南方小鎮的一件滅門血案。卡波提親身走訪包括受害人親屬、鄰居、朋友、刑案偵辦人、法官以及最重要的兩名兇手等事件相關人,而卡波堤不僅在重現事件始末而已,他甚至直訪兇手的心靈核心,探究事件緣由,如果說短篇小說是巫士的水晶球,燭照無邊的幻想與夢境,那長篇小說就像探索人類靈魂的深邃隧道,通向無盡的過去與未來。而<冷血>已探進了人類靈魂深邃隧道的最暗處,讓我們直視了「無目的邪惡」的暴力本質。


人類的暴力並不罕見,即使是血腥、殘暴的集體屠殺,在歷史上也不少見。不過大部分的暴力都有其緣由,或者說有其目的。但是類似<冷血>中的「無目的邪惡」的暴力,我們卻無法從中找到任何暴力殺戮的動機、理由,人們無法解釋這類行為,尤其行兇者心智正常,因此當這類事件發生,對於社會群體中的其他人將造成龐大的衝擊與不安,群體內的個體對於他者原來所投射的信賴感於焉崩毀,人人彼此懷疑。我們可以回想北捷無目的殺人案發生當下對於社會的衝擊,這個案子如何支解群體信賴感,人們開始恐懼周遭的每個人,這是價值觀變遷的一個標誌點,這或許是一個社會走向另一形態的先兆。

回到這部「非虛構長篇小說」,故事裡的受害人代表著美國傳統價值,勤奮工作、信仰虔誠,宛似新教資本主義的典範,而加害人則是虛無世界的角色,疏離於這個美國價值之外,隱形在主流社會的邊緣,但卻以四顆子彈擊碎了美國價值觀,留下惶惶的美國社會。或許是這樣巨大的象徵性,敏銳如卡波提,才選定這個題材,進行這場史無前例的野心書寫。他想要寫的不僅是報導這命案的來龍去脈,報導這命案如何改變美國社會。他更要深入人們心靈難以觸及的黑暗角落,那些我們通常不會承認也不認為存在的某些人性本質。而在那些隱約的黑暗角落裡,如何蘊生出無名的暴力與無目的的殺戮。因此當這部作品完成,立即震撼了美國社會。


對讀者而言,閱讀這部以小說形式書寫的報導文類,它真正震撼人們的正在於它的非虛構性。我們閱讀當下,無庸再去追問這些故事是否都是真的?我們很清楚這一切都曾發生過,幾個生命曾經無息消逝。人們深沉的荒蕪感迴盪在美國南方小鎮,只剩悲傷的與懷念的喃喃。而那些風中絮語,銘刻在冷血書寫裡,成為記憶,成為憑弔生命變奏的某種悲傷姿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