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星際效應(Interstellar)>觀後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蝙蝠俠系列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黑暗力量的深層敘述,不過黑暗並不僅存在於反派角色中,代表正義的蝙蝠俠的行為同樣由某種黑暗力量所驅動,因此蝙蝠俠與小丑其實是一體兩面的,燭照出相同的黑暗心靈。在他的新片<星際效應>克里斯多福諾蘭以類似對比角色來映射另一種人類本能的感情,不過這一次他要描寫的情緒是「愛」,一個永恆的力量。


<星際效應>最引人熱議的應該是該片將諸多物理學定律、宇宙科學理論的影像化,包括相對論、黑洞、蟲洞、甚至第五空間,電影畫面也壯美而眩目,以科學理論來包裝商業大片(我這樣說毫無貶意),<星際效應>無疑是非常成功,贏得了話題,應該也贏得了票房。且走出這些燦爛煙花,回到電影本身,<星際效應>要講的其實是一個古老的主題,源自我們演化本能的一種情感,即一個父親對於子女的愛。

細心的觀眾一定不會忘記貫穿全片、布蘭德教授吟詠的一首詩歌<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作者是英國詩人迪蘭.湯瑪斯(Dylan Thomas)作者在父親大限前夕寫下的懷念父親之作,整首詩歌充滿夜與日、黑暗與光明、生與死、溫柔與狂暴的強烈對比,描寫迪蘭.湯瑪斯面對父親大限卻絕未顯現怯弱,而以一種熱切的激情渴盼父親給予祝福,並且請求他「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並且期待父親「怒斥光明的消逝」。

我想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意象與主題其實也是這部電影的意象與主題。描寫將逝的父親為子女的不懈燃燒與咆哮奮鬥,咆哮那將臨的黑夜。怒斥光明的消逝。而這個父親所指不僅是庫伯(馬修.康納萊飾演),同時也是布蘭德教授。庫柏與布蘭德是對比的角色,他們選擇不同的方式與解決方案去表達他們的愛,他們選擇的方式大相逕異卻也同樣都披上了「延續人類生命」的大帽子。我想如果他們的立場、境遇交換,庫伯恐怕是會選擇布蘭德現在選擇的方案,畢竟私心裡優先讓自己的子女活下去,讓自己的基因有機會存在下去,才會是第一選擇。因此愛的形式容或有不同,本質卻是相同。而這即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所要傳達的那種直接的濃烈情感。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全詩摘錄如下: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進發出閃電,他們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後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麼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裡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並歌唱過翱翔的太陽,
懂得,但為時太晚,他們使太陽在途中悲傷,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嚴肅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視覺看出
失明的跟睛可以像流星一樣閃耀歡欣,
怒斥,恕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親.在那悲哀的高處
現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迪蘭.湯瑪斯(Dylan Thomas)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的意象繽紛、強烈,超寫實風格明顯。我想這首詩反覆在電影中出現,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應該熟讀過這首詩,因此在電影中不斷出現詩歌中的意象。整部電影也在揣摩詩歌的情緒。例如詩歌最後一段可以直接對照到庫柏身陷第五空間時的景象,他像鬼魂般穿越時空來到他女兒墨菲的書房,身處「悲哀的高處」,想方設法要傳達黑洞奇點引力參數資訊(「現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幫助墨菲解開重力方程式之謎,拯救全人類(「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而這部電影影像化許多深奧的物理理論,這些超乎人類演化知覺的理論若要影像化,無疑就會有某種超寫實風格,卻恰好契合了詩歌的風格。因此克里斯多福諾蘭引用這首詩想必有其緣由的。


不過文學意象不是解謎的遊戲,也無須強將詩歌與電影一定要一一對比,畢竟這樣做是無聊的。也失去藝術的本意。這首詩歌所要傳達僅是單純情感,一如電影亦然,都是一個父親對於子女摯深的愛。而這樣的愛正是感動觀眾的力量,也才是電影與詩成功的所在。

1 則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