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

從共和走向帝國?:誰控制了總開關 讀後心得

我們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開啟瀏覽器進入首頁。首頁也許是Google,也許是Yahoo,不過我們並不會在這裡停留太久,我們只是「Google」一下。輸入關鍵字,搜尋目標,我們即離開首頁,前往我們的目的地。無論是新聞、影音、資料蒐集、社群資訊等,我們從網路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同時也不斷貢獻我們所能貢獻的,這即是今日網路的生態。今日網路彷彿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資訊自由,我們有選擇,同時也可以選擇,而這樣的選擇的自由太像是理所當然,不容剝奪,也不容易想像有一天我們可能失去這樣的自由。不過《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告訴我們,這樣的自由並不是天賦人權,其實他有一天可能會失去。

 想像某一天,我們連上網路,假定服務商是Hinet好了,卻發現我們只能通往Hinet限制的網站。你想看新聞,那就看Hinet收集的新聞;想使用影音服務、購物,那只能選emome;想使用部落格?只有Xuiet。想連網其他世界如果不是不可行就是要付出高昂費用。當網路世界變成由寡占商業帝國提供統一內容、普遍服務後,那時自由將不再。這將是一個難以想像又倒退的時代。這只是想像而已,不過類似的寡佔是否在網路這個新興媒體中永不會出現?

《誰控制了總開關?》書中描述一個這樣場景,某天早晨某人打開機器,他聽見鄰居好友們正在線上聊天。他可以選擇加入他們的聊天。也有人會貼心地在固定時間於線上播報氣象。或者從線上實況轉播一場戶外音樂會。這並非描寫今日的網路實況,而是100餘年前電話剛問世時美國中西部農民自由牽起電話線路,透過電話線創造出的社群網路景觀。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總是渴望與他人溝通。無論是直接的溝通或透過某種媒介的間接溝通。因此每當新媒體發明,人們總會創造出百花爭放、創意無限的使用模式。更往後些年,無線電波應用興起初期也是如此,各種主題電台,百家爭鳴著。不過這樣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在那個電話或無線電剛發明的年代,創新科技在人們眼前描繪出一個新時代,一個美麗新世界,不過這個新世界驀地崩毀如雲泥,為壟斷商業帝國所摧毀。今日在美國使用的固網電話幾乎都是AT&T,無線電台則只有ABCCBSNBC等少數電台,電影則由好萊塢壟斷。《誰控制了總開關?》為我們描寫了美國百年來的資訊媒體發展史,這些媒體無論是電話、無線電、電視乃或是電影,總是由開放然後走向封閉,最後都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所以這百年的美國媒體發展史,其實就是壟斷性的資訊帝國崛起的歷史。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進步的動力,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是驅動景氣循環的重要因素。所謂創新即是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作更有效率的應用,這意味著生產函數改變因此總所得也改變,亦即經濟成長。不過他也認為成功的企業家會與政治力量結合,進而阻斷其他競爭者進入,最後形成寡占,只有等到下ㄧ輪新的創新出現建立新帝國,然後取代舊帝國。而在新舊創新/帝國的空窗期將是經濟蕭條或衰退期。美國的資訊媒體發展史確如同熊彼得的理論所預言,在一個又一個新創新出現後最終都是形成壟斷性商業帝國。而在這些壟斷性力量最強大的時刻幾無例外也是美國歷史上對於新思想新創新打壓最為嚴重的時刻。

在政治上美國建國者極有遠見地強化地方弱化中央,並讓三權分立,使政治權力分離、互相制衡,把權力關進籠子裡,不過在經濟上美國的產業總是不斷建立起壟斷的商業帝國。亞當斯密認為在自由的經濟制度裡競爭會成為某種常態,不過政治權力的介入可能會改變這類競爭常態,例如政府所賦予的特許權以及智財權等,這類門檻都會讓競爭的天平傾斜,有利於寡占的商業帝國的崛起。大規模生產固然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不過如果大規模生產的是「資訊」呢?畢竟電視機的大量生產、產業寡占與電視內容節目的工業化生產進而形成寡佔局面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這就是《誰控制了總開關?》封面所說的「真正可怕的不是喪失言論自由,而是從接受資訊的那一刻,我們就別無選擇。」因為當代媒體不僅是一種娛樂服務或資訊提供者,資訊媒體將真實地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文化,甚至社會制度。這是該書作者Tim Wu的終極關懷,即人們所擁有的選擇的自由是否得以永續保有。

Tim Wu認為網路設計先天具有分散與開放的特性,它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恐怕已超過史上任何媒體。不過它的先天開放性質並不意味它永遠不會形成壟斷局面,畢竟在資訊史上確實有人曾嘗試這樣做過。掌握有形線路的固網公司(AT&T)就曾試圖進行這類建立壟斷帝國的行動,一如昔日一統固網江山的作為。因此作者提出網路中立性的觀念,以及分離原則的主張,希望徹底杜絕ㄧ個資訊帝國在網路世界形成。所謂分離原則即網路主要產業必須保持距離,避免單一企業掌控網路各項服務,形成壟斷。這樣的觀念不僅適用於網路這一媒體,也適用於其他媒體。2012年反旺中集團購併中嘉案的核心思維即是以上所說的分離原則,因為旺中本身是內容服務商,購併平台服務商的中嘉後將形成一個跨越上下游的資訊產業帝國,頻道商對於頻道上下架具有生殺大權,如果頻道商同時經營內容生產業務將會形成不公平競爭,對於閱聽者而言代表著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分離原則更重要的是政府力量也必須退出對於網路的干預與監控,即政府與媒體產業保持距離。回顧美國20世紀資訊發展史,固網、無線電台等的壟斷局面,並不僅是企業CEO雄才大略爭霸的結果,如果沒有政府政治性的策略所賦予的特權,壟斷的局面不會如此徹底。

《誰控制了總開關?》全書的論述由熊彼得的理論出發,而最終則要挑戰熊彼得的循環理論。熊彼得始終認為資本主義的制度與民主結合是不穩定的,布爾喬亞的社會終將會如同馬克思的預言般成為自己的崛墓人,這憂慮至今並未實現,美國歷史證明民主制度有可能切斷壟斷的迴圈,爭回選擇的自由的權力,讓創新找回活力。關於網路世界是否永遠保持如今這般開放與自由,無人可以預言,時間自會證明一切。唯一不變的昰我們有反抗壟斷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