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三億年前地球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世界,當時所有的陸塊都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超級陸塊,盤古大陸,這個超級陸塊後來逐漸分裂,到了約一億兩千萬年前,地球陸塊分佈逐漸分裂成今日的模樣。新、舊大陸為大洋阻絕,陸塊上的物種基本上各自孤立發展了數千萬年,極少交流。一直到1493年哥倫布從美洲踉蹌返回西班牙,並帶回美洲大陸的奇特物種,預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降臨,一個新的、由人類操縱的全球化世界誕生。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作者曼恩說全球化不僅是經濟上的商品交換,物種交換是更重要的全球化現象。1493年以來的物種大交換現象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這個名詞最早由克羅斯比提出。1493年以後東西半球的物種交流逐漸改變世界,它不僅是美洲的歐洲化,同時也是舊大陸的美洲化;舊大陸的鋼鐵、疾病大舉入侵新大陸,同時新大陸的物種也大幅改變舊大陸的生活面貌。也許沒有哥倫布大交換就很難有工業革命,這個物種大交換現象啟動了人類全球經濟體系的引擎,而我們今日世界的權力圖像其實在當時就已寫下了預言。
哥倫布發現通往美洲新航線其實是當時大航海時代的一個現象。大航海時代的濫觴是為了找尋前往亞洲的新航線。現實地講,如果沒有美洲大陸,哥倫布根本無法活著回航西班牙,以當時航海技術,他無法到達亞洲,必定葬身大洋。因此哥倫布能夠發現美洲大陸多少是在一個愚蠢決定下的快樂結局。哥倫布成功後首先帶給西班牙的昰美洲白銀,美洲白銀則大量交換了亞洲的商品,這個絲銀貿易結構箍緊了由亞洲商品、東西方物種、白銀購買力所構成的經濟體系,一個今日世界具體而微的體現。當然以今日角度來看,前工業時代的經濟體與今日世界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工業革命的啟動也有賴於哥倫布大交換。
人類在約一萬年前發明農業之後人口有了一次快速的上昇,此後人類人口增加速度極其緩慢,因為啟示錄的四騎士(瘟疫、刀兵、饑饉、死亡)抑制了人口的成長,馬爾薩斯認為人力是經濟進步最重要因素,而人口水準又取決於土地生產力,不過土地生產力有其限制,人口成長終會遇到極限,因此人類經濟規模也將有其終極限制。馬爾薩斯準確地解釋了人類史上的人口現象。不過哥倫布大交換短暫地改變這個魔咒,美洲大陸的高生產力物種(馬鈴薯、番薯、玉米等)暫時解放了歐亞大陸的人口成長,人類可以更少人力餵養更多人口,剩餘人口與消費力啟動工業革命。同時間歐洲人在美洲、亞洲建立起的工業化的農場生產模式,這個農工體系讓糧食、工業原料源源不斷進入了世界市場,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從上世紀60年代到今天人口增加兩倍,但是糧食產量卻成長了三倍,彷彿馬爾薩斯的魔咒已然失效?事實上馬爾薩斯陷阱有其更深層的陰暗面。
哥倫布大交換是在地物種與外來物種的競爭過程,這種全球化相當程度改變了許多地區的地貌與植披,也讓許多地區的在地物種消失。對於這類生物多樣性、基因池的減少我們其實無法衡量它的最終影響,不過它意味著某種風險無庸置疑。不過哥倫布大交換也造成了物種基因的單純化。因為它也是同一物種中少數基因的移植過程。例如在馬鈴薯原產區秘魯高地有幾十種不同的品系,但是歐洲的馬鈴薯卻幾乎全是當年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少數馬鈴薯的後代。集約而單一的生產背後隱藏著不言而喻的風險,例如1840年發生於歐洲的馬鈴薯晚疫病造成的大饑荒就殺死了兩百萬人。當代的農業都是集約而品系單一,這個現象不僅在於糧食作物,還包括重要工業原料如橡膠等。人類為之的物種大交換其實就是以工業化生產單一品系物種。想當然爾它更加脆弱,因此我們會更依賴化學藥劑、化學肥料等。而馬爾薩斯陷阱的深層陰暗面就是我們對於這一切的需求最終是否導致生態災難?土壤失去肥力、喪失生物多樣性、地下水減少、氣候變遷等等的應力逐漸累積,然後生態崩潰,最後讓馬爾薩斯式的災難突然降臨,最後驀地退回前工業時代?或者人類創新的能力足以扭轉這樣的過程,最終能跳出馬爾薩斯陷阱?今日人類尚無最後答案。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這部物種交換的環境史勾勒了1493年以來的物種變遷鳥瞰圖。物種大交換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推進了文明的進程。相對地它也衍生某些問題,相較於某些生態恐怖主義觀點,這本書有其歷史與人文的厚度。也更中立地看待物種大交換,也更現實地面對這類全球化現象。從1493年以後直到今天,每一個人都已捲入到全球化的世界裡,任何人都無法孤立存在,而全球化的過程迄今仍在持續著,現在還看不到它的終點。從15世紀以來台灣始終就是全球化的一環,這個島嶼所面對的移民、貿易、文化、衝突等問題也始終與全球化脈絡脫不了干係,因此這本書或許能提供我們另一個方向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