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的聖杯」一書的核心論點其實只有一個,即是「資產負債表的衰退」是造成經濟大衰退的原因,無論是1929年的大蕭條或日本長期的通貨緊縮乃至金融融海嘯都是同樣原因造成。因此解釋了金融海嘯、大蕭條等重大事件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這個假說,將成為總體經濟學的聖杯?
何為資產負債表衰退?作者解釋,資產泡沫崩跌後造成企業資產價值大幅縮水,而負債金額卻未改變。例如泡沫崩潰前企業擁有資產(假設是不動產)價值1億元,抵押貸款(負債)7000萬元,此時資可抵債,處於平衡狀態,若泡沫崩潰,資產價值只剩下1000萬元,而負債依然是7000萬元,形成資不抵債的失衡狀態,此時企業將停止擴張、暫停借款開始還款以修補資產負債表。作者說就個體而言這是一個正確的行為。但當大部份企業都這樣做時,總體經濟學的合成謬誤就會出現,因為企業投資的巨幅下降將導致GDP的下降,形成經濟蕭條,這就是所謂資產負債表的衰退。
作者也針對資產負債表的衰退開出了藥方。處於資產負債表的衰退期,貨幣政策將無效,因為這時企業正致力於修補資產負債表,無論利率降到多低,企業都不會想要舉債,因此應由政府出面大舉借貸,彌補企業短少的舉債額,以避免GDP大幅衰減蕭條發生。等到企業修補資產負債表告一段落後,資產負債表重新回到合理的平衡狀態,企業就會重新借貸擴張。這時政府功成身退,無須再借助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只需以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即可。以上就是作者提出的藥方。
GDP的數據通常被當成經濟成長與否的標準,GDP的組成大致上是由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及進出口淨額加總組成,因此當處於資產負債表衰退期民間投資劇減,由政府支出補上,GDP的數據或許穩住了,但是大規模的財政支出支撐出來的GDP數字對於人民而言是否真正代表經濟成長?
如果一家公司出售1000萬元的貨物,生產成本假設是900萬,獲利100萬,GDP將增加1000萬元。如果生產成本是1100萬,虧損100萬,GDP計算仍然是增加1000萬,而不會是1100萬。因此在市場機制下我們很容易計算出企業行為的價值。如果是政府支出,計入GDP的數字永遠是政府支出金額的成本,我們永遠無法評價這個支出它的「市價」幾希?因此以天量的蚊子館、蚊子路、蚊子工程很容易推高GDP數字,政府施政表面達標且經濟成長,只是結果人民有感否?我們需要這樣的GDP數字嗎?
類似作者主張以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問題其實也是凱因斯學派經濟學家的主張。這項主張最大盲點就是GDP的統計方式無法真正衡量政府支出的「價值」,所以我們只好以支出的成本價計入GDP。因此當政府支出1000萬元,它的效益到底是1100萬?1000萬?或是只有900萬,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我相信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低於1000萬元,也就是政府支出所增加的人民幸福程度絕對遠低於那帳面的成本金額,大部分都只是浪費子彈而以。或許我們不斷讓政府亂花錢下去,總有一天經濟會走回成長正軌,但是到底是政府花夠錢了所以經濟成長?還是休養生息夠了所以經濟恢復成長?如果答案是後者,少讓政府亂花點錢也許經濟還能更早回付到正軌。
經濟學是探索人的行為的學科,今天它卻被數學包裝成「科學」的外貌,只是這項「科學」卻很少命中史上各大蕭條的來臨。然而對於「人的行為」的研究或許無法預言未來,但是它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事是不該做的。市場並非萬能,無形的手有時會失靈,而「人的行為」的研究告訴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有形的手從來就不曾靈過,只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