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

大停滯:如何擺脫不成長困局 讀後

書名:大停滯:如何擺脫不成長困局?

作者:泰勒柯文(Tyler Cowen


出版:早安財經


「大停滯」的字數不多,文字淺白流暢,絕少專有名詞干擾,是相當容易閱讀的一本書。不過字數不多並不意味缺乏內容。事實上「大停滯」針對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尤其是歐美諸國始終無法回到成長的軌道,始終在大債破表與經濟衰退的邊緣掙扎的現狀提出一個重要解釋,作者認為近三十年來這個世界缺少一個超越性的創新,因此無法全盤翻新我們的生活,刺激出新的需求來。而既有的創新與應用在現今的生產工藝下,它的供給已經超過需求,全球經濟註定將泥足不前,因為我們已經走進一個大停滯的時代。

 

開發土地資源、創新科技與普及教育是過去百餘年歐美經濟大幅成長的原因,今日的新興國家也依樣畫葫蘆引進創新科技,提高人力素質,開發自然資源爾後達到經濟飛速成長的境界,例如中國與印度。只是當這些方法都用完,當自然資源開發殆盡,人力素質的提高也到達一個瓶頸,如果科技也無法進一步躍升創新,就會走到作者所說的「低垂的果子」都摘完的狀態,沒有「低垂的果子」可摘時,我們的經濟就會進入一個停滯的或低成長的時代。

 

面對低成長或停滯的時代,左右兩派的經濟學家各執己見,依據自己的理論提出藥方,左派經濟學家說這是由於少數人取走大部分經濟果實所造成的後果,因此左派主張財富重分配政策,希望透過政府重新分配經濟果實,解放出需求來。右派學者則說讓市場自行運作吧,因為政府過度干涉經濟事務導致有限資源運用欠缺效率,造成經濟衰退或低成長。因此減稅吧!縮小政府規模,市場力量自然會引導經濟回到成長的軌道。只是這停滯的現象背後如果真如作者所言是「低垂的果子」都摘完,創新科技後繼乏力造成,無論是減稅或財富重分配都將無法創造出新的需求來,經濟就只能持續蹣跚前進。

 

一個低成長的時代是我們要去適應的,這是一個新的未來。然而習於每年以一定百分比成長的人們卻奢望這樣的美好時代能夠持續下去,希冀經濟學家能提出聖杯理論指引人們跳出這樣的停滯泥沼。但是聖杯可能是不存在的。而且GDP數字的成長是否就代表我們的福祉也等比率上升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否則也不會出現所謂無感的成長了。

 

GDP的組成大致上是由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及進出口淨額加總組成,這個統計數據假設每一塊錢的效益都是相同的,然而是否每一塊錢的效益都相同?作者指出政府支出是其中最沒有效率的一種要素。我想這很容易理解,台灣各地多的是蚊子館、蚊子路、「政績建設」,以擁有擅長強毀農地、偷拆民房的縣長的苗栗縣為例,在他的縣治苗栗市東邊環繞著後龍溪與環市道路,為了與隔鄰鄉鎮交通,長度約5.6公里,車程不到6分鐘,總共蓋了4座橋,座座都是4線道馬路巍峨巨橋,雕樑畫棟美輪美奐,其中新東大橋在夜間經過高速公路苗栗公館附近時,可以瞧見這座越夜越美麗且耗資不斐的形象工程,至於實用性,除了頭尾兩座橋還有車流具實用性外,中間的兩座橋(包括形象工程新東大橋)根本是罕有人跡,典型蚊子橋。然而政府卻可以透過這種公共支出的方式堆積出GDP的成長,而這樣的GDP成長多半是無感的。

 

對於信仰大政府哲學的人總會引述羅斯福新政當例子,然而羅斯福新政成功關鍵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讓許多人力投入戰場,降低了失業率。戰爭的迫切需求讓那段期間科技大幅創新,接續二戰的冷戰也讓這種創新持續發展,整個戰後經濟出現長期成長的狀態,但是低垂的果子總有採盡的一天。歐美先進國家成長趨緩後,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把製造業外包國外發展中國家,美其名全球化,其實這是自己家裡低垂的果子沒了,改到別人家裡採果子,這或許是維繫企業成長的捷徑,但也讓科技創新減緩。今日台灣的電子代工業是最好代表,當台灣的人力供給與素質成長漸趨飽合後,工資日益提高,代工業的第一選擇就是移居國外低工資的所在延續企業獲利,再由政府提供各類政策補貼,例如稅賦補貼,利率補貼,貨幣貶值。然後這些代工業的出口提昇GDP值,政府達到「保X」的目的,但是各種補貼都是以犧牲人民福祉達成,因此GDP成長人民無感勢所必然。

 

事實上引進創新的概念到經濟領域內泰勒柯文不是第一人。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德早在上世紀初期即把「資本主義破壞性的創新」引進到他的經濟週期理論中。此後「破壞性的創造」人人朗朗上口。這些年「創新」也成為企業流行字眼,美國的Apple公司被視為創新的典範,它的CEO賈伯斯是創新教主。實情是Apple的創新只是私有財領域的創新,只能嘉惠少數人。只是在既有創新基礎上作枝節修改而以。Apple真正的創新是建立智財權障礙,阻止競爭者進入。而賈伯斯與其說是創新的教主,我比較覺得他是科技業的表演天王,表演天王加上高明行銷,塑造出Apple在科技產業貴族精品形象的地位。坦白說這和好萊塢製造偶像沒有太大差別。至於前些年相當時髦的金融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更是私有財創新的極致,對於公共利益毫無幫助,如果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新就是這些,經濟走到停滯狀態,也沒有太多意外。

 

最後要說說Internet這項可能是上世紀末、這世紀初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作者認為現今Internet創造的有形利潤與就業太少,作者舉GoogleFacebook等公司為例,認為這些網路巨人所創造的就業人數少得可憐,遠不如歷史上其他重大創新。因此現在Internet還不足以擔當下一波成長的動力車頭的能耐。但是假以時日Internet是否足堪此重任?Internet上的服務大部分是無償的,它的服務主要來自於云云網民的貢獻,我們既是創造者,同時也是需求者。這種無償特性是它快速擴散的主因,如今Internet已經無遠弗屆。對於有些人而言,一日可無肉,但不可無Internet。或許從有形GDP角度難以估算Internet帶給人們的滿足感和它真正價值,而Internet的無國界特性,創造出全新人際界面,開展前所未有供需關係,所形成的全球化虛擬世界最後會如何影響人類的文明?或今日還很難去描繪它未來面貌,然而世界在改變中,Internet也是,或許如作者所斷言,新的低垂的果子不久我們就會看到,這算是作者一個樂觀的預言。

1 則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