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馬獎台灣影片全軍覆沒,只有「女朋友。男朋友」一片為台灣留下一座最佳女主角,引起各方檢討聲浪。今年無論是國片、港片或陸片,我看得不多,而這些競逐金馬的各路片子也幾乎都沒看過,因此對於這個評審結果無法置評。不過「女朋友。男朋友」卻是看過的,因此就來談談對此片的一些感想。
和導演前一部作品「冏男孩」相比,「女朋友。男朋友」的企圖心顯然更大,導演意圖處理後美麗島時期到今天台灣的時代變遷。這三十年間台灣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選擇這樣具挑戰性的題材,一方面討好,但另一方面這種題材也難以處理,因為這一段歷史其實是現在進行式,它尚未走到終結。而這段時間是現在在這島上生活的人的真實生活歲月,也是共同的記憶,對於這段歲月與記憶人們自有其詮釋與想像的方式與角度,而每個人詮釋的差異性卻可能是南轅北轍,尤其在今日台灣這種立場勝過真理的時代,對於「你們」「我們」的分辨錙銖必較的時代,選擇這種題材很容易被持「你們」的立場者痛批,當然也會被持「我們」立場者不由分說的擁戴,或許因為這樣,導演是圖維持一個模糊立場的角度來詮釋,以避免以上情況,但也因此對於時代之感就流於浮面,無法深入,無法直觸我們心中對於那記憶中的時代的歲月印記。
整部電影可以拆解成四段,第一段是後美麗島到解嚴,第二段是解嚴後社運勃興到野百合學運拉下萬年國會,第三段依主題的邏輯理應是政黨輪替後,但電影打出的時間是國民黨執政末期的1997年,這應該是為了配合劇中人物的年齡不得不然做此調整,第四段則是現在。
第一段後美麗島到解嚴是三位主角的青春期。當時台灣社會經濟已然起飛,大量的中產階級誕生,但當時仍處於柔性威權統治,而美麗島事件的風聲鶴唳讓台灣處於一種精神上騷動不安的狀態,幸運的是當時是台灣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年代,物質上的逐漸豐裕避開了台灣走上革命之路。導演處理這一段太過文藝,拍成了青春片,無法傳達當時的社會整體情緒,阿仁的誇張反抗姿態也無法帶出時代感,毫無任何諷刺效果,整段戲的感覺彷彿只是紀錄一段無悔的青春而已。
後美麗島時期的騷動不安逐漸轉化成行動,由學校漸次蔓延到街頭,在野異議政治運動與各種社會運動結合,迸發出台灣最旺盛的生命力,包括工運、女權、環保、同性戀、以及極盛一時的無住屋者運動等,族繁不及備載。這段時間的社會力衝擊出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尤其野百合學運拉下萬年國會後最後導致了總統普選,終結威權體制。這是一個繁花盛開的年代。原本這段應該是最好處理,也最討好的一段,因為理想主義者燃燒的熱情總是令人動容。然而導演處理這段卻是最弱的一段,尤其對於學運的描寫形同鬧劇,看著劇中人台下弱弱喊著空洞口號、上了台不知所云的高談闊論,看得實在很無言。看這段時我實在很想說:「同學,革命不是請客吃飯。Ok?」
第三段原本應該是要講政黨輪替後「理想主義者墜入凡間。」但為了配合美寶的雙生女兒在2012年已經讀高中,只好把這段戲的時間提前到1997年。而劇中那段同性戀嘉年華式狂歡婚體放在政黨輪替後原本會具有「革命成功」的解放象徵意義,放在1997年則讓整個象徵意義全失,變成只是過場用來襯托兩個藏在家庭之外的第三者(阿良與美寶)的掙扎而已。
第四段的時間已經來到現在的2012年,分別出現在電影開頭與結尾。這段的篇幅雖短,但我認為其實是全片拍得最好也是最動人的。在這段中阿良那只能藏在背後的爸爸的身分,一如他與美寶在第三段中只能是家庭之外的第三者角色那樣,只能隱身在沒有光的所在。然而阿良撫養的那對雙生女兒卻勇敢對學校說出阿良就是他們的爸爸不是哥哥,因為「沒什麼見不得人的。」阿良與已逝的美寶此時得到了他們應有的身分,陽光此時才得以燦爛照耀。
這部片子如果導演縮小範圍集中焦點處理阿良、美寶與阿仁的情感糾葛與成長,排除掉那些力有未逮的政經大架構,這部片子可以拍成類如「冏男孩」那樣的清新小品。不管如何,導演嘗試去處理台灣民主化過程整個時代的節奏與情緒,雖未成功,其勇氣仍可嘉,也為台灣電影開了頭,畢竟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