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想像的銀河壯遊:基地後傳讀後




書名:基地後傳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出版社:奇幻基地


基地後傳」包括了「基地邊緣」與「基地與地球」兩部長篇。而以寫作的時間來講,「基地後傳」發表時距離「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問世已經過了三十年,三十年是個漫長等待,三十年後艾西莫夫終於重新動筆完成「基地後傳」。不過「基地後傳」整個故事走向、架構與「基地三部曲」已經有很大落差。「基地後傳」的說故事方式也非如三部曲彷彿章回演義小說般,穿梭數百年,由數個彼此獨立,卻也彼此相關的故事組成。基地後傳包含兩部完整小說,且故事發生的時間前後僅僅數個月。

三部曲基本上圍繞著一個虛擬的大歷史架構進行,這個架構是所謂的謝頓計畫。第一基地與第二基地都相信謝頓計畫終將實現。不過他們規劃的未來世界略有差異,第一基地是個科技的世界。第二基地則是個精神的世界。到了「基地後傳」作者引入了一個新的選項,蓋婭模式。蓋婭假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地球科學假說,主要是說地球生態系是由生命與無機環境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無機環境看似無機,但是整個碳循環過程卻在巧妙機制下達到平衡,造就了地球適於生命生活的環境,因此整個地球生態系彷彿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不斷交互作用彼此調控,這個假說科學家以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蓋婭來命名,此即蓋婭假說。「基地後傳」擷取了這個概念。因此人類必須在蓋婭模式與謝頓計畫的兩個模式中作選擇,選出一個未來銀河系人類社會的型態。「基地後傳」即是以這個抉擇過程為經,另以尋找人類起源星球—即地球—為緯,編織出一場銀河宇宙的探險旅程。

三部曲相較,基地後傳的故事其實單薄許多,人物與場景也遠比三部曲精簡,不過艾西莫夫說故事技巧仍未退色,他總是透過一段又一段的靜態對話來推動故事,幸好這些大段對話並不會讓你覺得乏味。雖說常常讀了好幾頁以後,幾個主角幾經爭論,你才驀然發現故事場景根本還沒轉換,人物還在同一個房間或太空艙裡,這實在是艾西莫夫寫對話的功力。知識與故事總是藏在對話裡。

基地後傳讀來很像是一本宇宙遊記。幾個主角在太空中透過一個又一個線索想要找到傳說中的人類起源地—地球,也在這尋訪的過程中來到了銀河世界中數個不為人知的神祕星球,這些星球都是失落的世界,不為銀河社會所熟知。這些失落世界或者已然荒廢,或者已不適人居,或者星球上發展出奇異的科技,繁衍著與主角們完全相異的、經過改造的人類,閱讀基地後傳尤其是在讀第二部「基地與地球」時,我彷彿在讀上世紀的人類學故事,或是大航海時代的冒險傳奇,只是背景換成了架空的銀河宇宙。艾西莫夫擬寫這些異星世界,帶領我們從太空眺望這繁星的婆娑之洋,然後由遠而近,無重力地穿過行星大氣層,穿過行星雲霧,降落到異星世界。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旅程。星際旅行可能是許多人私心裡柔軟的渴望與想像。一種難以實現的夢想。讀過後傳,艾西莫夫以其想像力與淵博知識帶領我們在書的扉頁間走過一回宇宙壯遊。

基地後傳結束了整個基地系列的想像世界,也把基地系列與艾西莫夫另一個機器人系列巧妙連結。不過從「基地與地球」的結尾看來,故事應該並未完整結束,作者暗示還有未竟的故事,這未竟的故事從結局的暗喻來看,未竟的故事或許與其他銀河系的世界有關,「人類」或許將遇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智慧生命。不過我們永遠也看不到了。艾西莫夫終其一生再也沒有再寫出後傳之後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