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書名雖然銳利,但是內容相當溫和。作者目的不在追究誰是把台灣經濟搞砸的元凶,而是探討政府的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廠商的選擇與決策,而這些選擇與決策最終會引發什麼樣的經濟結果。本書開宗明義引述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斯(Lionel C. Robbins)對經濟學的定義,他說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各種具有替代性稀有資源的行為。」這句話對經濟資源下了一個重要的定義,資源是稀有的,廠商所能運用的資源自然也是稀有的,而政府以經濟政策影響廠商決策,同樣也會改變資源運用的選擇與效率。只是這種改變是讓資源運用更具效率撥亂反正,或朝向更糟的方向?
回首台灣產業發展歷史,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台灣產業主體逐漸由農業轉型到輕工業,也開始為台灣累積龐大的外匯存底,於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引發台幣升值和台股首次登上萬點。當時的企業和今日的企業一樣也是大聲疾呼政府不能坐視匯率狂昇,因為將扼殺外銷產業。但是當時央行還是放手讓台幣匯率升值,1982年台幣兌美元匯率還有38元,到了1992年台幣兌美元匯率最高來到24.9元,升值幅度超過三成,這意味著出口廠商出口金額短少三成,因此體質不佳的企業若非尋求轉型就只能外移國外(主要是中國)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但是相對地台幣購買力大幅提升,但是對當時剛萌芽的電子業、半導體產業或有心進行技術昇級的企業卻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引進機器與技術。當時台幣大幅升值雖消滅了某些企業,也迫使大量台商外移,但是台灣產業也成功的由勞力密集的輕工業轉型到資本、技術密集的電子產業,而存活下來的傳統紡織產業,不再生產量大質劣的產品,我們可以去看看現今掛牌的某些台灣紡織股許多公司都能創造亮眼績效,這些公司都生產利基型產品。強大的競爭是這些企業獲利來源。這次成功的產業轉型也讓台灣人均GNP翻了一翻,87年台灣的人均GNP為5383美元,到了92年突破10000美元達到10856美元。而要在翻一翻則已是2011年的事了。台灣從突破5000美元到倍增為10000美元只花了5年時間,而從萬元到兩萬元則用了漫長的19年。
台灣一直以來都不算是一個真正自由經濟的國度,這不是因為台灣有國營企業,而是台灣政府長期在大有為的思維下總是希望能主導調控整個經濟活動的進行,為了主導調控經濟活動,我們的政府也把「拼經濟」當成重大施政。這十餘年來政府苦心積慮培育台灣電子科技業,不僅在稅率上給予所謂科技產業優惠,政府更長期壓低國內水電價格來降低產業生產成本,並透過低利率提供企業低成本資金,並以匯率貶值營造產業的價格競爭力。這些措施在實質上都可算是補貼。而補貼則是所得移轉的過程。低電費率是由低用電者補貼高用電者,台幣貶值則由持有台幣者補貼出口廠商,低利率形同存款人補貼借款人。政府有形的手不斷介入經濟事務,引導經濟資源的流向,於是台灣成了一個資本密集、高耗能產業密集的「科技島」。
很顯然作者是主張真正的自由經濟的,因此他認為政府有形的手介入經濟事務只會扭曲資源運用的效率,作者認為我們的政府在「拼經濟」上並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或是說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做了太多不正確的事。這十餘年來對於產業的保護與優惠不只造成產業過度投資與過度競爭,許多原本欠缺競爭力該被市場淘汰的企業都苟延殘下來變成殭屍企業,而這些企業透過綿密的政經人脈不斷吸食有限的經濟資源,阻斷產業升級之路。因此欠缺競爭力、無法創新、創造不出額外溢價的產業環境是台灣人均GNP只能蹣跚成長,薪資停滯不前的最大元兇。試想,淨利率淪落成「毛三到四」的企業(請翻閱上市櫃電子業財報,族繁不及備載。),如果沒有政府的手操控利率、匯率,小幅度的利、匯率波動就會吃掉它們大部分淨利,這樣企業有何條件提高員工薪資?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原本景氣循環是產業良性調整的過程,體質好的存活下來,體質差的被市場淘汰。不過政府的手扭曲了這個過程。而優惠與補貼不僅是同代間的所得移轉,甚至是跨代的所得移轉,這些優惠或補貼都是不可持續的,也無法引導真正的產業轉型,只是讓珍貴的經濟資源不斷被誤用。作者認為唯有回歸市場經濟的力量才能撥亂反正,才能讓台灣產業走到另一個新階段。也許我們並不知道下一個主流產業是什麼,然而唯有讓市場的力量主導,產業才能真正走到升級之路,因此從自由經濟的角度看,作者是樂觀的。
在勞力密集產業台灣根本不是中國或越南這些國家的對手,而資本密集產業台灣基本上已經敗給韓國了,如果要走利基型產品很難想像台灣能與日本競爭?我們欠缺日本人那種文化,我們永遠學不了日本人。這是文化的底蘊,無可如何。不過在低垂的果子已經不在的今天,我還是希望作者的樂觀是正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