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最早出版於1969年,那一年人類登陸月球,正式開啟太空時代,而那已經是遙遠的四十餘年前。甚至小說中所設定的年代2001年,也已經是十二年前。雖然未來成了過去,但是以今日眼光閱讀這部小說,以太空驚悚事件結合人類文明起源的類型故事,《2001太空漫遊》讀來毫無老舊或過時之感,再考慮它寫作完成的年代,《2001太空漫遊》確實開創了這類型小說與電影的先河。
《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Arthur Clark與Isaac Asimov齊名,都是上世紀的科幻名家,但是論起說故事的技巧,我認為Isaac Asimov更勝一籌。Isaac Asimov擅長透過對話與場景轉換不斷推動小說情節。小說情節因此栩栩如生。Arthur
Clark的對話與情境描述則顯得單調,他更長於科幻設計。是所謂的硬派科幻。這類型作品很容易隨著科技演變而過時,但是《2001太空漫遊》看來並無這個問題。我想最主要原因是迄今人類未曾派遣載人航空器,飛到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因此人類漫遊外行星仍屬於想像層次。這可能無關於科技水準,理論上人類現今的科技水準已有能力從事此類載人外星飛行,最主要原因恐怕是經濟效益的問題。現實裡看不出有什麼誘因會驅使人類從事這類耗費巨大地球資源的冒險行動?而在小說裡人類從事這樣的冒險行動原因並非出於經濟上的理由,它的目的是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
人類文明起源於外星這樣的題材可能已經說爛了。不過鑑於本書完成於1969年,彼時處於開天闢地的創世紀年代,因此和後來雨後春筍般出現、族繁不及備載的類似情節的小說、電影不可同日而語。而本書選用一個300萬年前人類演化前夕作為小說開端,則頗具巧思。300萬年前在荒蕪的非洲草原上的生活的那群南猿,這些弱勢的靈長類面對強勢物種的壓迫,生活艱難,瀕臨絕種,完全看不出它們的後代將發展出燦爛文明。而這些改變開始只是微不足道的,由一塊神秘黑石版悄悄改變了這些南猿某些生活習性,連這些南猿自身都無從察覺,而300萬年後這些改變卻像漣漪般不斷擴大,終至無遠弗屆。徹底改變了地球。
由於《2001太空漫遊》可以歸類為硬派科幻,因此書中的發現號太空船,作者鉅細靡遺地說明其結構,人工重力運作原裡等等。在科學上它是極端寫實的作品,基本上都不違反人類已知的科學知識。作者也設想人類在太空生活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無論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因此作者擬制出冬眠的裝置來。人類本性並不適合生活在一個拘束的、封閉的環境中,對於幽閉世界的恐懼一直是人類心理上的一個陰影。因此監禁才成為懲罰的一種有效手段。由是,長途的太空船飛行理論上將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監禁,太空人被封鎖在一個巨大金屬盒子中漫遊於無邊的、無聲的空間中,這形式本身就具有威脅的陰影。許多太空驚悚劇都與這種密閉空間裡的無所遁逃的窒息感有關。然而在這個故事裡最後形成威脅的卻不是某個發瘋的組員或外星異形,而是人類創造出的「智慧」。這是科技的反叛?不過小說中這個「智慧」名喚HAL,委實是一個巧合的命名。
生命由簡單而複雜,人類從混沌蒙昧逐漸走向文明,進化似乎是一條康莊大道,然而小說終曲之時,發現號太空船上的唯一倖存者在未知力量的導引下經過宇宙轉運站進入一個未知、神秘的紅巨星內部,最後轉化為形體如同嬰孩一般的星童,這是寓意人類的退化嗎?有一種觀點,隨著人類科技的演進,人類愈來愈能解決各式問題,因此人類可能已經失去演化的力量。因為各式基因都不會被淘汰,都有機會在人工環境中被保存下來。但是星童雖貌似退化卻具有不朽的強大力量。亦即形體雖退化,但它的力量卻進化到不朽之境。某種意義上,整個太空漫遊其實是在試探「神」的存在與否,然而自始自終「神」都未曾真正現身而只是透過某種遺留的機制放任人類轉化成為「超人」或退化成為「星童」,因此存在本身才是實際的,才是創造意義的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存在主義席捲那個叛逆世代,看來《2001太空漫遊》不免也受到同時代思想洪流的巨大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