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橡皮推翻了滿清讀後


看到「橡皮推翻了滿清」這樣的書名或它封面設計的文案或許會有人以為這只是一本稗官野史,但是讀畢全書,會發現「橡皮推翻了滿清」其實有其企圖心。傳統的歷史書寫跳不出儒家那一套成王敗寇的思維,總是得天命的仁王推翻了暴虐的統治者。而「橡皮推翻了滿清」則以不同於傳統的視野與史觀處理滿清覆滅的這段歷史。無論同不同意作者最後所下的結論,「橡皮推翻了滿清」提出了另類思考與看待歷史事實的方式,而其高度可讀性也讓歷史寫作跳出了冷冰冰的學術論文或誇大不實的稗官野史八卦流言範疇,因此歷史也是可以很有趣的。

史記以降的歷史編寫方式大抵以「人」為核心,漢書以後,「人」的範圍進一步縮小圍繞著統治者與其集團,史書成了帝王家譜,這是中國史的特色,因此閱讀傳統中國史很容易得到某某人改變了歷史、創造了歷史這樣的結論,但是人在歷史的洪流中常常是身不由己的,狂瀾總難挽於既倒,因此到底是英雄創造了時勢或是時勢創造了英雄?面對清末史,海峽兩岸基於自身政治目的的需要描寫這段歷史大抵都是以孫文革命推翻清政權為基調,認定那是大勢所趨,民心或天命所歸。很顯然「橡皮推翻了滿清」一書單就書名即否認了這樣的傳統結論。作者也非無的放矢,搬出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來解釋朝代興亡循環的背後原因。人口論的核心理論大致上是:1、如果沒有限制,人口將以指數型態成長。2、食物或資源的供給則只能以線性方式增長,而且有其限制。歷史上周期性災難發生的原因是當新朝代建立伊始,由於剛經歷朝代交替的戰亂,人口大幅減少,因此新朝代建立時人均資源比例大幅增加,每人可分配的農地、食物增加,這段時間成了黃金歲月。因此朝代初期由於人民生活較為優渥,動亂不易發生,統治者因此大都被認定是明主。而隨著生活穩定人口也開始增加,人均資源比下降,當人口超過土地資源所能供給的上限,隨著吃不飽的人越來越多,國家將進入動盪,叛變蜂起。戰爭、饑荒則大幅削減人口,最後改朝換代。又是另一個循環的開始。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大致可以解釋歷史上災難循環發生、朝代循環興替的緣由。依作者看法,清朝原本也應該遵循這個周期性循環,在太平天國、捻亂、回變蜂起之時走入歷史,但是清末中國已非孤立存在的東方帝國,歐洲列強勢力深入中國,而歐洲列強並不支持太平天國政權,反而支持清政府。而太平天國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異數。歷史上所有叛變集團在成氣候後仍要豎起儒家旗幟以和舊政權爭奪所謂天命,贏取正朔的地位,而太平天國所建立的其實是一個結合神權與極權統治的國度,價值觀上貶抑儒家,背離傳統價值,很顯然並不受仕紳所支持。當時傳統清軍武力如綠營八旗已無戰鬥力,而曾國藩代表的儒家仕紳組織湘軍等民間武力力抗太平軍,所欲維護的即是這個價值觀,非只是保衛清朝政權而已。這兩個原因又延續了清室命脈幾十年。

經過太平天國動亂之後,中國人口又大幅削減,清政權居然僥倖從加護病房的瀕死狀態,勉強回到普通病房。同光年間休養生息,頗有中興之象,被稱作同光中興。我們知道此時皇帝都只是魁儡,中國真正的統治者是慈禧太后。慈禧雖未如武則天那樣稱帝,但是她垂簾聽政不僅違背清室祖訓,也不合儒家倫理,因此慈禧的統治是畸形的,名不正言不順。不過她善於放權、用人,讓權臣間彼此制衡,維繫整個國家機器在一個巧妙平衡上,只能說她是藝高人膽大,是玩轉政治權力的高手。她並非是一個死硬的保守派,畢竟所有晚清改革派重臣都是她所任命,大部分改革也是由她發動,但是她也絕非是一個改革派,她可以因她的政治目的而是保守派或改革派,因為慈禧走在高索上翻手覆雲最終目的仍只是希望延續清室命脈,她盡力讓整個「天命」,即那些仕紳所代表的統治階級,團結在清王室身邊。只是她不知道當她過世後,接替她的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幾個背反天命的舉措,終讓仕紳集團遠離清王室。

中國地大人多,統治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結果通常就是天高皇帝遠,帝力於我何有哉,因此統治芸芸中國眾生的其實是地方的有力之士,也就是所謂仕紳,這些仕紳代表的就是所謂天命,因此他們的利益如果和朝廷不一致時通常也宣告這個統治集團命不久矣。作者描述清末兩個經濟泡沫事件分別是橡皮泡沫(也是書名由來)與鐵路泡沫重擊了仕紳集團的利益,立憲事件更大傷國內知識分子的心。當武昌一個意外的擦槍走火,沒有計畫的被迫舉事,居然就終結了清朝268年的漫長統治,中國也因此走入了共和。當中國由帝制走入共和,除了沒了皇帝外統治中國的仍是同一批人,而慈禧時代大封疆臣最後則衍生出民國軍閥亂戰的局面。

回到晚清那最後幾年,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景象大概讓當時中國沒多少人敢主張共和,而日本的成功轉型則讓君主立憲成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最佳選項。如果當時成功立憲,後面一連串歷史事件是否還會發生?孫文革命或將只被視為一連串恐怖活動而已,也沒有軍閥亂戰,甚至後來的中日戰爭,或許今日中國的大國氣象就會提早來臨?今日的中共政治局如果我們多點想像力,像不像清末菁英們夢想中的立憲內閣?事實上即使進入了21世紀,中國的治理模式也沒有太多改變,統治這個龐大國家的依然是少數菁英,中共也透過利益分享緊緊綁住這個統治的天命。「萬曆十五年」以大歷史的眼光敘述那個平靜無波平淡無奇的一年,然而世間已無張居正,明室的敗亡可以回溯到這一年,明室從這一年起讓覆敗過程成了現在進行式。而現在世間已無鄧小平。歷史興衰或有其模式,但是歷史的演變常常在我們意料之外,2008年北京奧運把中國國勢推到高峰,象徵了大國崛起,中國已昇平30年,而這樣的昇平還有多久?不斷升高的維穩成本,象徵了帝國背後的重重問題。現代的科技創新會改變馬爾薩斯宿命的循環?或只是延長循環的時間?這大概不會有答案。歷史有趣的地方在於只有它已經發生了我們才能知道它的最終答案,在這之前我們都還在寫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