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讀後


書名: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的(Sebastian Haffner
出版社:左岸文化


對於德國的印象是什麼?首先是雙B高級車的故鄉,然後是各種工業母機的原廠國,因此最初的印象她是一個工業工藝登峰造極的國家。而從歐債風暴伊始,在大債瀕臨破表的歐元區,人們相信她是歐洲唯一中流砥柱也是救世祖,這些林林總總,構成我們現在對德國的印象。一個因為堅守財政紀律,也希望其他國家遵守同樣紀律而常常遭到凱因斯學派經濟學家批評的國家。如果回到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在帝國主義時代,我們幾乎沒有印象中、德之間曾有任何戰役,除了八國聯軍那次。放眼到世界去,帝國主義分割、征伐全球的年代裡,德國似乎沒有太強烈的侵略性。英、法這樣的強權征伐全球就算了,其它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同樣殖民、征伐全世界。而德國幾乎沒有,它在海外幾乎沒有殖民地(中國的膠州灣?)。這樣一個國家,她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兩次大戰是歐洲人心靈上難以磨滅的傷痕,尤其是二戰以及二戰前後納粹的瘋狂行徑。即使許多年過去了,人們還是在問為什麼會這樣,而以今日眼光來看德國人,這個嚴謹而自律的民族又是如何陷入瘋狂的?

有關這段歷史的文獻已經多如過江之鯽,不過多半是戰勝國(英美人)的史觀。例如美國記者威廉.夏依勒(William L. Shirer)寫的那套仟頁巨作「第三帝國興亡史」。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這套書,雖然以歷史書而言作者文筆老練又生動,絕不枯燥,除了有時作者引經據典感覺太過繁瑣外,甚至可說是引人入勝。但是這是一部典型英美人史觀,雖然他考據詳實又豐富,但是作者對於希特勒過於強大的偏見(或定見?),在他筆下希特勒形同一個小丑似的暴君,尤其作者慣有的尖酸形容詞和評論,老實說嚴重干擾了閱讀過程。相較之下德國史家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的(Sebastian Haffner)所寫的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則冷靜清晰地釐出一個歷史脈絡,描寫從1871年到1945年,從鬆散的德意志邦聯建立開始到納粹第三帝國瓦解結束,這不到80年的德意志國建國史,讓我們看見位處歐洲列強十字路口的德國,如何從一個地域名詞轉變成一個民族國家,而也因為她位處列強的軸心,當她試圖闡釋、建立德國人的德國甚至是德國人的歐洲時,戰爭將難以避免。

1871年建立起德意志邦聯開始,整個德國的命運已然底定。這個德國無論是俾斯麥定義的「普魯士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德國」或是希特勒所想的的「德國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歐洲或世界」皆然。即使俾斯麥想建立的並非是拿破崙式的民族國家,這個民族國家還是身不由己地在歷史舞台上現身。

這近80年歷史最堪玩味的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國崛起的過程。俾斯麥非常清楚德國地理位置被列強包圍的態勢,因此整個俾斯麥時代總是戒慎恐懼操作德意志邦聯這個國家,俾斯麥與普魯士王威廉一世並不想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國,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大普魯士國,亦即一個能夠由普魯士主導的日耳曼民族組成的國家,這樣的策略思惟就必須排除另一個日耳曼人組成的大國奧地利,但是當時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想要的卻是一個合併德、奧的大德意志國,整合全部的日耳曼人,不過因奧地利是多民族國家而非純粹的日耳曼人所組成,想要組成這樣的國家,奧地利的非日耳曼地區就必須分離出去,這是奧地利所無法接受,也是俾斯麥所恐懼的。因此這些日耳曼民族主義者退而求其次接受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聯盟國型態,這就是德意志邦聯的成立。雖然俾斯麥與威廉一世極力避免拿破崙式的民族國家出現,也避免邦聯朝向日耳曼地方以外地區發展,但是當大國崛起後,民族主義的自信與優越感將遮掩這一切。民族國家的出現已不可避免。

歐洲工業化過程由英國開始啟動,逐漸傳向歐陸。到了德皇威廉時代,德國已後發先至地完成了工業化,彼時,德國國力已不在英、法之下,除了美國已無人能及。而俄國當時甚至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尚未完成工業化。高度的工業發展,與商業在全球的擴張,讓整個德國外交思維開始轉變。

「來自各個不同階層的德國人,突然在眼前浮現一個偉大國家的遠景,一個全國性的目標,我們要成為世界強權,我們要向全世界擴張,德國必須在全世界享有優先地位。「他們的愛國主義也演變成一種有異於從前的特質,當時振奮激勵德國人的東西,他們的民族主義,與其說是一種休戚與共的感覺,倒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意識,讓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是未來的霸主。(註)當大國崛起後所要求的話語權、支配權等就非昔日所比擬,俾斯麥的「普魯士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德國」,很快就轉變成「德國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歐洲或世界」。而德國在亞、非區並沒有太多殖民地。德國的目標是在歐洲。從普魯士時代開始,她就是一個傾向於向東邊發展的國家,東邊的強權是俄國,無可避免,德國終須與俄國一戰,所需要的只是導火線。我們知道德國位處歐洲心臟軸心,列強的十字路口,因此她在與俄國一戰之前須先解決西邊的強鄰,那從普法戰爭以來成為世仇的法國,以避免東西兩邊遭遇包夾的命運。至於英國,從來就不在德國戰略範圍內,德國也沒有強烈的想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想法,不過以英國角度來看,均衡的歐洲勢力分布一旦被打破,一個強國從中北歐昇起,她的勢力延伸到北海或英吉利海峽邊,她的強大艦隊巡弋北海、甚至大西洋時,對英國就會構成威脅,這使得法德一旦開戰,英國就會被迫選邊站。因此哈夫納在書中開宗明義就說明德國的戰略地位與戰略思維方式只能為自己創造出了一個由敵人構成的世界。她面對的將不僅是單一的敵國,而是一個敵對的世界,或是說一個由敵人構成的世界。也許,單一的敵人德國都能取勝,但面對一個由敵人構成的世界,德國終將被那敵對世界所擊破。

大國崛起後衍生的自大民族主義通常都是戰爭的前兆,而人類的民族主義意識根生於基因中強大的分類意識,因此也難已拔除,展書看德國的歷史,再看看現在,總有某些似曾相似的感覺。
註:從俾斯麥到希特勒 P0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