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 讀後

出版:左岸文化
現代人起源於非洲,大約八萬年前開始離開非洲,到了一萬餘年前全球各大陸除了南極洲以外都已有人類蹤跡。無論是適於人居的平原、草原或是生態條件惡劣的極地凍原、高山、荒原都有人類足跡。甚至衍生人類聚落。人類本是一種生活於非洲溫暖草原的物種,身體的設計其實無法在類似惡劣環境下生存,我們能夠克服身體構造的極限,在極地、荒漠等區域頑強生存下來,憑藉的就是人類獨特的無限巧思與創意,能在有限生態條件下就地取材、發揮創意甚至改變環境。像這樣「適應生態的生活方式」即是人類開創文明的發韌。


只要說到「文明」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諸如文字的發明、藝術的創作以及壯麗建築、雄偉城市等,這類我們所創造、抹除自然痕跡的人工結晶物。在這種定義下的文明,越看不見自然的影子,文明的程度就被認為越高。依此標準,當代物質文明將成為人類文明史的一個峰頂。不過當代物質文明的突飛猛進主要還是得益於人類掌握了石油的驚人能量,不過人類一年所消耗的石油幾乎要花費100萬年的地質時間來累積,因此那是不可永續的。石油所創造出的當代文明只能是漫長人類文明史中的璀璨片刻而已。回到人類歷史現場,人類創造的巨大文明瞬間崩毀如雲泥所在多有,這樣的例子太多,如吳哥窟帝國、馬雅文明、復活島文明等族繁不及備載。人類固然創意無限,勇於改變自然,但人類的壯美文明卻也是極度脆弱。因此當人類發揮創意、修改生態系統的同時,可能也埋下了崩潰的種子,最終只留下讓後人唏噓、憑弔的遺跡而已。雖說人類「改變棲境,為人所用」幾乎是一種本能,然而我們本是自然生態的一環,或許我們從「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來思考文明的定義會替人類未來留下更大餘地。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的「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總是讓我想起BBC的自然生態影集「人類星球(Human Planet)」。菲立普的歷史書寫常常出人意表,他的觀察角度總是充滿創意。在「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裡菲立普鳥瞰古往今來人類文明,他不隨俗地編年紀事而改以地理生態圈作依據為人類文明分類,全書依棲境的不同分成六大卷分別描述人類在荒原、草原、密林、沖積平原、高地、島嶼等六種生態環境創造的文明型態與演進。而第七卷則是講述文明在三大洋間如何傳播的故事。生態影集「人類星球」則是依棲境種類分成八集,包括海洋、沙漠、極地、叢林、高山、草原、河川以及城市,分別講述人類在不同棲境裡令人屏息的求生生活。菲立普的歷史書寫與BBC影集的目的與重點當然不相同,不過其間還是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呈現人類為了適應生態限制所展現的無限創意與突破。而我們在這樣的過程裡創造了我們的文明。因此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對於文明的定義將不是狹窄的物質進步,他對文明的定義是「人類適應生態的生活方式」。在「文明的力量」書中第一卷荒原,講述了人類在極端的極地與沙漠中的生活,這一卷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如何定義人類文明的形式。這剛好也是BBC影集「人類星球」其中兩集所描述的棲境。對照之下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智慧如何在自然棲境中發揮到極限,如何有效運用大自然的一切。這大約是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最好例證。

我們熟悉的人類史敘事架構總是從四大古文明開始,然後以地中海東岸的諸文明為核心編年敘事,從遙遠過去講到現代,偶然旁及美、非等地,整個架構核心、邊陲型態分明。菲立普有意打破這樣的結構。「文明的力量」從荒地生活開始描寫,先建立起文明的定義。然後敘述人類在草原、森林、沖積平原、高地等不同生態地域所建立的文明。我們發現人類在相似的地理環境所發展的文明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因為即使地理環境相似其微生態卻可能大相逕異,包括土壤、物種等可能都不同,甚至其相鄰的生態地理也不會一樣,因此孤絕程度不一,這些都會影響到文明的演變方向,因此影響人類文明興衰的決定性因素是生態地理的條件,而這和賈德戴蒙的結論有相似之處。

作者在介紹完這些在不同生態地理環境的文明後最後一卷轉而開始勾畫海洋與文明的關係。

對人類而言海洋或許是最荒漠的生活環境。不過海洋卻也是文明擴張最重要的助力。歐亞大陸所跨越的緯度在各大陸間最小,處於相似緯度間的幾個文明構成近代史以前人類舞台的核心。包括東方中國、印度、伊斯蘭地區,三個文明區域以印度洋為內海,從東邊中國西到非洲東岸,組成一個文明圈。此時西歐只能是遠西僻域而已。不過最窮困的地方卻也激起最強的求生本能,歐洲人為了尋找來到中國與印度的新航線無數冒險家挑戰大西洋的極限,最後由哥倫布意外發現另一個半球的新大陸,歐洲文明於是跨越大西洋把美洲變成了新歐洲,大西洋彷彿成了歐洲人的內海,文明的核心於是逐漸從印度洋轉變到大西洋。大西洋霸權從歐洲到美國宰制全球數個世紀,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帝國主義的時代。


近一、二十年隨著東方重新崛起,環太平洋區域的貿易額已超越大西洋兩岸,整個歐亞大陸或許會被重新定義成東方,美洲則成為西方,東西方世界圍繞著地球最遼闊的海洋,這樣的新視野是否意味太平洋將成為下階段的霸權核心?或霸權競逐的核心區域?不過這並非文明的力量的主旨,人類文明或人類社會的未來才是作者更關心的議題。作者闡述這許多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把焦點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無論是荒僻的極地,或肥沃的沖積平原,人類都是自然的一份子,隨著我們不斷滲透到最蠻荒的深處,隨著我們掌握龐大的能量,我們的毀滅性只是有增無減。而文明的力量的副題是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這大概才是作者真正想去反思的,或許我們並不一定要把自然生態修改得面目全非人類才能生存下去。或許生命總有其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